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龙探头的磨石

□ 任学良

  在大同,当你打听起新荣区“西村”很多人知道,可当你再问“西村”就是“龙探头”时,大多数人就不清楚了。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知道,“龙探头”就是“西村”的代名词。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龙探头”确实名气很大。“龙探头”之所以能把“西村”替代,是源于“西村”村南有个形状像龙头样的山岗,村人谓之“龙探头”。在“龙探头”东面的山沟下藴藏着一种灰白色的砂岩,这种砂岩石纹理均匀,硬度适中且耐风化,是一种上乘的磨刀石,即大同人称之为“磨石”。“磨石”在农耕时代,是农家不可或缺的磨具,尤其在收割庄稼时,“磨石”更是至关重要之物,农民将其带在身上,随时磨砺镰刀。“龙探头”的磨石不但能磨刀具,用它打造成的碾磨,碾米磨面效率高,而且使用年代长久。

  当时“龙探头”的磨石远近闻名,旧时西村人在农闲时开采出石头,经过打凿成立体矩形状出售,是财源之一。据西村老人们说,当时“龙探头”的磨石不但销往雁北本地,还远销到内蒙古后大滩察右中旗一带以及河北的阳原、蔚县、怀安和雁门关下的地域。

  清代的乾隆年间,清政府实施“垦荒开地、招垦实边、放垦移民” 政策,在察合尔右翼前旗、察合尔右翼中旗、察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等地开垦了大量的荒地。这些历史上无人耕种的肥沃荒地经开垦后,非常适宜莜麦的生长。每到秋季,长势旺盛的莜麦成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海洋。面对麦浪滚滚溢收在望的莜麦,地主们急得直跺脚。于是,他们骑着马来邀请雁北的青壮年劳力,参加他们的割莜麦秋收,而且酬薪丰厚。雁北相对于内蒙古而言,还是人多地少。因而,每年秋季不少人家抽出劳力去口外割莜麦。据老年人们讲,那时一个强壮劳力,在口外割一秋季莜麦,可收入十个大洋。在当时,一个半大洋,就可盖一间房,收入颇丰。莜麦这种农作物,植株密集秸秆不易弯曲比较硬,收割时很费镰刀。所以,割莜麦不但要有强壮的体力和技术,而且还要有一把锋利好使的镰刀。据80多岁的老人们回忆,当时在出口外割莜麦的队伍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龙探头的磨石马家圐圙的刀,圪触圪触割三遭”。意思是说,割莜麦必须用内蒙古丰镇马家圐圙村吉铁匠打造的镰刀,再用“龙探头”的磨石磨刀,这把好镰刀才算完美无缺。当你割莜麦割了一整天,镰刀显得有点不快了,再用“龙探头”的磨石磨几下,仍然可以割下很长地头的莜麦三遭来。

  西村内大部分村民已搬迁,只有少部分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仍然留在村子里。那天,阳光和熙,满街浓浓的丁香花味扑面而来,村子大街有六七位老者晒着暖暖。

  听我问起“龙探头”的磨石,他们开始滔滔不绝。有热情的老者甚至从家中拿出一小块“龙探头”的磨石和一把菜刀,现场演示起来。还真是“铮……铮……铮”的声响,仔细观察磨过的刀口,是整齐铮亮的锋利,没有砂粒拉划刀刃之痕。从刀上流下来的稀磨石泥,很像一条龙的形状。

  在老者们的指点下,我从一条西高东低走向的街尽头南拐进入沟底,顺沟底往南走了二里多,来到了当年“龙探头”磨石采矿遗址。南北走向的沟底3米多厚的沙岩层,中间夹着厚约1米左右的灰白色砂岩,这种砂岩颗粒细小又酷似泥岩,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龙探头”磨石矿体。矿体周围散落着当年采矿时,废弃的磨石和自然塌落的磨石岩块。

  那天,我离开西村的时候,脸上爬满皱纹的六七位老者说:“沉睡在沟内的龙探头磨石储量丰富,而且极易开采。你们城里人见识广脑子活泛,看看这龙探头磨石还能不能有些用处,能不能为我们西村人找条致富路?”这话我不知该怎么接,却一直萦绕在耳边。

 
     标题导航
~~~□ 崔莉英
~~~□ 任学良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时事
   第06版:档案
   第07版:电视连载
   第08版:印象大同
韩邦靖与大同
龙探头的磨石
桃花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