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妮
4月10日,公安部部署开展了打击整治网络谣言百日专项行动,大同警方保持对网络谣言的严打高压态势,有效净化了本地网络空间秩序,至7月18日,全市公安机关共清理网络谣言信息320余条,关停或禁言造谣传谣网络账号8个,并依法查处造谣传谣网民23人,其中行政处罚4个,批评教育19人。(《大同晚报》7月19日)
毫无来由的一句话,移花接木的一张图,夸张的描述,再配一个雷人的标题,便等于掌握了流量密码,一段时间内可以收获网民大量关注,引发网友热议和转发。这就是某些网络账号编造谣言的惯常做法和动机,其误导网民、破坏网络生态、引发舆情混乱的危害不容小觑。
造谣者往往利用“曝光”“黑幕”“揭秘”“真相”等字眼,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在我们常用的短视频平台不时能够见到。笔者就曾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过一则“曝光我市教师行业黑幕”的短视频,视频细说了我市某学校老师体罚学生等信息,激起网民愤怒,一夜之间该账号粉丝大涨,当人们点击直播间想要了解事情真相时,却发现此人正为自己的二手车买卖平台做宣传,丝毫未提视频所言之事,后来由于该账号散播不实信息被平台管控,视频也被删除。
谣言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困扰,也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造谣者处心积虑、颠倒是非,无非是为了一个“财”字。然而,造谣容易维权难,等到真相浮出水面,消除不实信息造成的危害和恶劣影响,就要付出成倍的精力和代价。
依法严打造谣传谣者,需要有关部门和网络平台对不实信息严格把关,同时,广大网民也要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对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信息不要随意转发和扩散。只有这样,才能掐断造谣传谣者的邪念,压缩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