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整个产业而言,短期高涨的补偿型消费热终究是会趋于理性。而逐渐进入大洗牌的音乐节市场,最终还得靠优质内容与服务保障以及特色品牌。
对于2023年的线下演艺市场来说,演唱会与音乐节可谓“双星辉耀”,点燃文化消费回暖信心,也直接助推国内整体演出市场在沉寂3年后迎来了复苏与井喷之势。
而相比于个人演唱会这一较为成熟的演艺品类,音乐节凭借展示音乐的多样性、活动参与人数庞大、持续时间长、衍生活动丰富而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也成为撬动地方文旅消费的新支点。
当然,急速“狂飙”的市场,也在2023年下半年暴露出一些乱象。由于各种原因,各地接连有音乐节取消或延期。有的甚至在演出前48小时才宣布延期,打了专程买票来看的异地乐迷一个措手不及。在经历过回暖带来的“泼天富贵”后,音乐节市场又该走向何方?
事实上,国内冠以“音乐节”之名的活动并不是新生事物,但音乐节文化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圈。
直至2023年,音乐节作为线下演出的一匹黑马真正闯入大众视野。2023年的音乐节有多热?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音乐节数量或将超过300场。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至少有25场(包含延期)音乐节在全国各地开展。
场次的激增,市场需求的旺盛,直接带来几个突出变化。
首先是音乐节市场的持续下沉,从一二三线城市向四五线及以下城市进发。比如新青年音乐节便是迅速“下乡”,为济宁泗水、潍坊浮烟山等山东各地带来可观的文旅消费加持。这种做法也促使跨城观演成为今年演出市场的主要消费趋势。
其次是圈层外年轻人的“入局”。积压数年的线下观演需求直接带来空前的购票热情,使得音乐节抢票甚至演变为2023年大众日均参与的主要项目。而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是,音乐节文化契合了当下部分年轻受众群体所推崇的“YOLO(英文You Only Live Once的首字母缩写)主义”。为一场音乐节奔赴一座城,成为年轻人的旅游新选择。
破圈入局也使得音乐风格乃至演出样式进一步得到丰富。“音乐节太多,乐队歌手都不够用了!”某些知名歌手短期内频繁“闪现”诸多音乐节演出名单,引发乐迷这样的吐槽。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避免阵容同质化、歌单高度雷同,不少音乐节主办方在阵容的选择上,不再以摇滚风格为主,而是开始更为频繁地纳入流量偶像甚至相声演员。此外,日本、泰国、俄罗斯、印尼等海外艺人也成为各大音乐节争相邀约打出差异化的对象,进一步来吸引乐迷长期消费。
可以说,由于3年存量的释放,音乐节遍地开花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上至艺人邀约不断、下至乐迷的补偿与超前消费的活跃,也令市场重燃活力。
不过,诸多新趋向、新变化,也为火爆的音乐节经济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大量新入局者由于缺乏活动举办经验,在应对新变化的过程中,不免也是喜忧参半。目前来看,真正能够获得票房口碑双赢的音乐节IP仍是少数。
一方面,频繁且密集的演出排期极大消耗了市场。目前的回暖很大程度上是在释放受疫情影响被锁住的消费力。即便是进入低线城市打开下沉市场的潜在受众来活络市场,但在新鲜热度过去之后,高票价、多分区、低质量的观演体验,难以让回归理性的消费者继续盲目下单。要知道,受众消费能力是有限的,看重性价比的选择性观演,也影响着部分音乐节的售票率。
另一方面,音乐节的数量与品牌的激增,也引发一些乱象。一些新手、“草台班子”主办方入场音乐节。在前期筹备、现场秩序维护与线上线下运营等各环节,均出现各类问题,令与新兴音乐节城市强绑定的新音乐节品牌遗憾地成为“一次性”消费。某地音乐节因泰国高人气明星的到来,一跃成为年中音乐节“爆款”,但随着涉嫌海报抄袭、开票后临时更改演出阵容、VIP票超额且高价售卖、频繁出现设备故障等问题,被消费者怒骂“避雷,再也不来”。所以,相较于2023上半年音乐节销售的“秒空”,进入下半年后,消费市场逐渐呈观望态势。这种观望也直接引发了新兴音乐节品牌的延期取消,值得从业者警惕。
面对音乐节激增带来的供大于求,主办方应清醒意识到,音乐节市场正进入主动筛选时期,接下来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说到底,音乐节赚热钱的风口到期,狂飙突进后也仍旧是需要以内容见真章,当消费者归于清醒,必然倒逼主办方与表演者拿出更有吸引力的活动与作品。而就目前的行业竞争来说,实际上音乐节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让新兴的“音乐节经济”可持续发展,主办方就应从单纯拼阵容、拼资源,逐步转向拼内容、拼服务、拼管理,更加重视乐迷的体验性与活动的创新性,做到热闹而不乱套。对于整个产业而言,短期高涨的补偿型消费热终究是会趋于理性。而逐渐进入大洗牌的音乐节市场,最终还是要为音乐节爱好者提供优质内容与服务保障、打出差异化,才能真正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IP品牌。 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