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病缠身,却能跋山涉水,走出10多万公里的家访路,寻找村落中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生活清苦,连看病都舍不得花钱,却甘将所有付之教育,捐出累计上百万元的全部奖金和大部分工资;苦口婆心,常把“一个女孩子念书,可以改变一家三代女性的命运”的话挂在嘴边——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的感人事迹,也是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中的动人情节。
电影深深打动人心的不仅仅是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还有在困难中开花、在坚守中结果的巾帼力量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女性话题。片中,女学生们在学校操场上、在奔赴高考考场的路上一遍遍齐声朗诵她们的誓言:“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一字一句,不仅回荡在大山深处,成为整部电影的精神内核,更萦绕在观众心头,引发社会对这些山中女娃现实困境的关注。
在边远山村,要想扭转因女孩受教育程度低而形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并非易事,这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考验,更是对陈旧观念的颠覆。《我本是高山》用大量笔墨详细讲述了女高中生们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浅层是生存意义上,表现女性如何解决温饱问题——女孩们刚进女子高中,很多是为了有口饭吃、有地方住;中层是情感意义上,展示女性如何追求情绪的安定、寻找情感的归属——在张桂梅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女学生们逐渐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开始认真听讲;深层是存在意义上,思考女性如何探索精神世界,获得心灵成长——在张桂梅“去当医生,当律师,当老师,当兵,当护士”的激励和教导下,女学生们通过刻苦学习,拥有了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从“被人定义”到“由我做主”,从坚强无私的“她”,到自爱自信的“她们”,《我本是高山》中张桂梅和女高中生之间女性力量的传承故事,为女性题材创作进行了有益尝试,打开了想象空间。
一所学校,几位老师,一群学生——《我本是高山》没有受限于传记体以个人事迹为“生命线”的陈规,塑造了一组女子高中的师生群像。毕业后和女友一同来女子高中任教的卢老师,在女友受不了高强度的工作离开时,毅然留了下来,一直陪孩子们走到高考;在张桂梅帮助下,通过考学走出大山的付春盈,又成了女子高中的数学老师,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成了她们心目中的榜样;女学生山英学习基础薄弱、家庭条件困难,多次萌生放弃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却在母亲、姐姐相继去世后,坚定了通过学习实现人生逆袭的决心……这些人物在张桂梅精神的感召下,对信仰坚守、为理想奋斗,也成为各自人生赛道上的“张桂梅”。
这种感动还在更广阔的领域传递。高考前,老师带学生们登上山顶、眺望远方时说,“正北方向690公里,就是四川大学了”“往东2200公里,厦门大学,出门就能看见大海”“翻过这些山,我们一起走出去”;结尾处,高考成绩出炉,“唐小萍482分”“王彩娥395分”,师生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随着一波致敬张桂梅的评论在网上“刷屏”,观众在与现实中的人物以及片中人物隔屏相望时,审视自我、思考人生,进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了一种“每一次努力生长都在通往春天”的昂扬信念。而这种影像世界与现实生活相互映照、相互影响的过程,最终将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凝聚成新时代积极的精神气象。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