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打赏主播、网络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为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国务院制定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那么,这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主要有哪些亮点呢?
1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网络生态
案例
2022年1月,17岁的唐某浏览某网页时发现一则淫秽视频,遂下载并通过利诱手段,让邻居家12岁的女孩晓涵与自己一起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唐某对晓涵实施强行搂抱等。案发后,法院以猥亵儿童罪对唐某判处有期徒刑2年。
说法
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为广大青少年创造了无限可能。然而,网络上的一些违法和不良信息,如淫秽色情、恐怖暴力、赌博、谎言等信息,既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会诱发违法犯罪。因此,《条例》设置专章对网络信息内容作了以下方面的规范:
一是明确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国家鼓励和支持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未成年人家国情怀和良好品德,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的网络信息。
二是加强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的规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赌博、引诱自残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
三是加强对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的规范。这类信息主要包括,可能引发或者诱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实施违反社会公德行为、产生极端情绪、养成不良嗜好等类别的信息。对于这类信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中制作、复制、发布、传播,不得在首页首屏、弹窗、热搜等重点环节呈现。
2明确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措施和责任
案例
少年徐某自认为是网络游戏高手,暑假期间经常上网玩游戏。有一次,徐某趁父母出差,竟然连续玩了3天的游戏。徐某在与另一位游戏玩家对决中,竟然被对方“杀死”16次。已经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徐某备受打击,遂服药自杀未果。
说法
由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以致沉迷网络等问题较为突出。在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方面,学校、监护人和经营者应当齐抓共管。根据《条例》的规定,各方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做好网络沉迷防治工作:
一是学校应当提高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对于有沉迷网络倾向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及时告知其监护人,共同进行教育和引导;二是监护人应当指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防范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三是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内容、功能和规则;四是网络游戏、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不得设置以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为主题的网络社区、群组、话题,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参与上述网络活动;五是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通过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等必要手段验证未成年人用户真实身份信息,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游戏规则。
3筑牢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墙”
案例
2020年4月至10月,肖某与邓某建立网络交易平台,对外开放注册。邓某、肖某通过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和购买未成年人身份信息,在平台上进行出售并允许他人出售未成年人身份信息,非法买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95万余条。法院以两人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部法律,均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条例》则以专章形式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作出全面规定。《条例》在重申既有规则适用于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领域的同时,作出了诸多的细化安排,如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拒绝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行使权利的请求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发生个人信息安全事件时,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同时告知受影响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工作人员访问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经过相关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管理人员审批等。
提醒未成年人和家长:上网时,不要随意点击网站并填写姓名、地址等信息,不要随意在游戏中和陌生人聊天,不要在陌生的QQ群、微信群里发布个人信息;晒娃时应控制在熟人范围内,不能轻易泄露孩子的就读学校、常去地点、兴趣爱好等信息。
潘家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