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主办的乐游上海美术季首次推出“海考热力榜单”。这次评选注重大众视角,有“话题榜单”“出片榜单”“亲子榜单”“买买买榜单”“美味榜单”5项颇具公众关注度的影响力榜单,旨在从美术馆运营的各重要维度评选出最获公众认可的美术馆,从而进一步提升优秀美术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份颇具“颠覆”意味的榜单。因为它的评选标准,与业内通行的典藏、展览、研究、公教等美术馆评判标准相去甚远。然而,这种“颠覆性”也正是它的建设性所在,因为它为美术馆的评价体系补上了大众视角、增加了“生活维度”——从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捕捉他们的需求点、关注点和兴奋点,为美术馆的规划、建设、策展、运营思路找到了一种崭新的“打开方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启示。
美术馆业内早成共识、通行已久的评判标准,其作用和价值都已经无须赘述。在这些评判标准指导之下,一代代美术馆人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
然而,如果从普通市民的视角出发,他们评价美术馆的标准,以及他们对于美术馆的需求和要求,都可能与专业标准并不相同。本次“海考热力榜单”的评选,就展示了文化艺术消费中极其丰富、复杂、鲜活的生活场景——
有人去观看画展,是因为某座美术馆成了全城热议的话题主角;有人看中美术馆的“颜值”,想着拍出富于文化气息和“高级感”的照片,发布社交媒体去收获“点赞”;有人期望美术馆适合“遛娃”,有吃、有喝、有玩,陪着孩子开开心心玩一天,还能得到一点文化艺术的熏陶;有人热衷购物,上美术馆的主要目标就是买画作、买书籍,带回家里装点家居、充实书柜;甚至还有人上美术馆也不改“美食家本色”,心里嘀咕着里面小店的咖啡好不好喝,糕点是否精致……
在专业人士的视野里,普通市民的这些需求都有可能被忽视掉。但事实上,在现实的城市日常生活中,这些需求、关注点、兴奋点都真实而普遍,它们是市民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着广大受众的真实心理诉求,也极大驱动着普通市民感受文化魅力、陶冶艺术情操。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普通市民在“烟火生活”的层面接受艺术、感知艺术,艺术的力量也将帮助人们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在潜移默化之中散发出生命别样的光彩,艺术的力量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此,认识、重视普通市民群众对于美术、艺术的接受规律,对于美术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都大有裨益。
选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