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陌上生春草,岁岁清明思故人。
清明,是难得的寻根之旅。逢清明,人们无论身处何方、境遇如何,都会设法扫墓祭祖。唐《岁时杂记》载:“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宋《梦粱录》也载:“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丽日下,烟雨中,人们去往祖先长眠的山坡田野,为先人扫墓培土、献花送青,跪拜磕头、寄托哀思。这似乎是跟逝去亲人沟通的一种仪式:春天到了,人间稼穑备耕,事业启程,远去的亲人一切可好?你们就活在后人的口口相传里,活在后人的缅怀中。一个家族瓜瓞绵延,一定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生存方式。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再次看到家族的血脉线索,明白了自己的来处;鉴死知生,会更好地走好脚下的路,给祖先一份清清明明的告慰。
清明,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清明是节令、是节日,也是一种人格魅力。这种人格的光辉,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星光熠熠。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崇正义,尊大道,忧患天下;历经苦难而不屈,饱尝艰辛而不衰,屡遭坎坷而不馁。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令人敬仰,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令人感佩。我们从书本上学习英雄事迹,从故事中体味英雄精神,从诗词吟诵中领会英雄的浩然正气……而在清明节,最凝聚国人情感的,一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是南京那面最令人悲伤愤慨的“哭墙”。它们一个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一个是中国人心灵深处永不愈合的伤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烈士陵园,在英雄纪念碑前,我们献上鲜花,鞠躬默哀,指碑读文,心灵会再一次受到震撼。无数的英雄已去,但他们的心魄精神已化为浩然之气,流转天地之间。
清明,又是一个丰赡的文化符号。有缅怀哀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的休闲。古人清明踏青成俗,北宋孟元老于《东京梦华录》详述了汴京踏青盛景:“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人们呼朋唤友,谈天说地,在大自然中尽情呼吸。北宋陈与义的《清明》诗:“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清明是良辰美景,游春是赏心乐事。
古代清明,有禁火、戴柳、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等习俗。韦庄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再现了清明时节踏青、拔河和打秋千等活动的热闹景象。“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插遍门前杨柳。又是清明时候”描写了清明时节取新火、插杨柳、试新茶等传统习俗。
清明给予我们拥抱春天的机会,让春风春雨盈满心田,涵养内心的清明之气。
清明,是不可贻误的农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人们整田、划垄、撒种。种子撒下,便种下了嫩绿的希望。我们将伴随种子的萌发,开始新一轮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