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文艺“研究”是文艺百花园中两朵不同的“花儿”,二者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为文艺大家庭的满园春色发挥出各自的独特作用。
然而,近年来笔者发现在各级各类文艺评奖、学术期刊论文盲审、公开发表的文艺评论与研究文章中,出现了将文艺“评论”与“研究”混为一谈的现象。一篇文章读后,难以分清该文究竟是文艺“评论”还是文艺“研究”。此将二者混为一谈的现象似有愈演愈烈之势,着实令人困惑。显然,涉足该现象的作者对文艺“评论”与“研究”的认知有一定误区。
无疑,这种将文艺“评论”与“研究”混为一谈的现象会对广大读者,包括圈外读者、圈内的莘莘学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不加以重视,不仅会模糊二者界线,还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导致削弱评论力度、消解研究深度、矮化评奖高度、降低写作温度。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将文艺“评论”与“研究”混为一谈的现象,盖因二者的“同”。首先,文艺“评论”与“研究”的写作对象都是“人”“作品”“事”,多以“人”为本、以“文”会友、以“艺”为桥。其次,文艺“评论”与“研究”的载体都是文章,均力图通过书面表述来阐述道理。
之所以说文艺“评论”与“研究”不能混为一谈,与二者的“不同”亦不无关系。
一是读者群不同。很显然,文艺“评论”的读者群一般是“公众”,往往以“圈外”读者为主体,所以“评论”文章一定要写得“好看”,让人能够看得懂,如文笔娟秀那就更好了。而文艺“研究”的读者群是圈内的“小众”——同行们,使得不少作者满足于四平八稳的陈述——无所谓自己的“学术论文”是否写得“好看”,这就为部分同行也看不懂埋下了伏笔,故读者群的规模相对较少,虽然其学术价值不可否认。
二是篇幅不同。文艺“评论”追求短、平、快的“时效性”,故文章多呈短小精悍之态,当然也偶有一些大家的“评论”长文。而文艺“研究”的“学术论文”多为宏大叙事、洋洋洒洒的万字左右长文,几乎无短文。
三是平台不同。文艺“评论”多发表于报纸、学术期刊(评论类)、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尤其是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新媒体很好地助力了“评论”反馈之快速、传播之迅疾。而文艺“研究”的“学术论文”因多以学术期刊为平台,故反馈周期、传播周期较长。
四是用语不同。文艺“评论”的表述是口语、书面语并用,且口语表述现已受到越来越多评论家的青睐,一般慎用或少用专业术语,极大地缩短了评论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文艺“研究”的“学术论文”往往以书面语表述居多,青睐或多用专业术语。
所以,解决文艺“评论”与“研究”混为一谈的现象应当尽快被提上日程。作者应搞清为谁写、怎样写的问题;文章发表平台要明确两者的界线,起到积极、健康、良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样,文艺“评论”与“研究”才会健康良性地发挥作用。
据学习强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