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高燕) 夏季是亲近自然的好时节,但一不留神就会被蚊虫“偷袭”。昨日,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外出旅游当心蚊子、蜱虫等节肢动物叮咬感染寄生虫病。
在某些情况下,人可能会因蚊子、蜱虫等节肢动物叮咬而感染,从而引起健康问题。如被携带寄生虫病原体(如疟原虫子孢子和丝虫感染性丝状蚴)的蚊虫叮咬后,可能感染疟疾和丝虫病;被携带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白蛉叮咬,可能感染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黏膜利什曼病等;被携带巴贝虫子孢子的蜱虫叮咬后,可能感染巴贝虫病。
市疾控中心提醒:公众应做好旅行前后准备和应对措施,尽量远离蚊虫滋生地,如流动性不强的水源四周或植被密集区域。在蚊虫密度高的地方,应加强个人防护,尽量穿着浅色收口的长袖衣裤,皮肤裸露处喷洒和涂抹驱避剂。白天露营或夜晚睡觉可使用蚊帐,同时可使用蚊香、电热蚊香液达到薰杀蚊虫的效果。户外活动结束后,检查身体是否被虫叮咬,尤其是小腿、腰间、脖颈、耳周等较为隐蔽的部位。发现叮咬伤口,用肥皂水清洗后,涂抹酒精或碘伏消毒。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时,可用烟头热熏,或涂抹酒精后,用镊子捏住蜱虫的头部,将虫体拔出,并检查虫体是否完整,如果发现蜱虫的头部滞留在皮肤内,最好及时就医。并保留虫体,便于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此外,如被蚊虫叮咬出现局部红肿、寒战、高热、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烂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旅游史和接触史。确诊后,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遵照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