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让红色题材剧走近年轻观众

京剧《江姐》剧照

  重温革命历史,感受峥嵘岁月,让人热血沸腾。“七一”前后,话剧《延水谣》《向延安》《三湾,那一夜》、歌剧《长征》、京剧《江姐》、音乐剧《觉醒年代》等一大批红色题材戏剧作品在全国各地上演。其中,仅国家大剧院在“七一”前后就安排红色主题演出9台21场演出,部分演出一票难求。

  近年来,不少优秀的红色戏剧作品脱颖而出,它们凭借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让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沉浸其中,产生情感共鸣。虽然它们在舞台综合呈现上具有差异性,但在与年轻观众实现“双向奔赴”方面颇具共同点:

  一是突出人情人性,让人物有血有肉,真正走进观众心里。

  在戏剧的舞台上塑造英雄形象、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血脉,理所当然是戏剧人的神圣职责,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观众群体来说尤为重要。但需明确的是,只有更多地关注人性情感、重视审美功能,方能让红色题材戏剧的人物更好地走到观众的心里。比如,获第16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就将杨开慧的光辉形象塑造得非常感人。

  二是代入感强烈,让观众走进剧情,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

  不少优秀之作把主人公的困惑、不解和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呈现,让观众情不自禁地进入剧情去作抉择,拉近了戏剧与观众的距离。比如,在话剧《延水谣》中,青年林逸萍因奔赴延安路遇艰辛产生过动摇,在经历抗战一线的磨炼后,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文艺战士,反映了人物在革命情景下的“蝶变”。

  三是强调当下性,让作品拥抱时代,与新时代的年轻人同频共振。

  优秀的剧目能以其跨越时间的魅力,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优秀的红色戏剧作品不仅丰富着年轻人的文化生活,更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他们成长的滋养。对于善于求新求变的年轻观众群体,在艺术表现形式、传播及观演方式上的创新同样不可或缺。希望能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之作,在赓续红色血脉、拓宽年轻人视野的同时,更为其成长之路指引方向、增添色彩。

  据《中国文化报》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社会
   第05版:社区365
   第06版:焦点
   第07版:时事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文娱
   第10版:体育
   第11版:体育
   第12版:消费
   第13版:艺苑
   第14版:户外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木兰时代,人们爱吃什么
让红色题材剧走近年轻观众
送好戏到农民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