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同数来宝:曲艺唱响非遗年

本报记者 任翔宇 摄

  “竹板一打走上台,数来宝陪你乐开怀。”在首个非遗春节里,古都大同的年味儿愈发浓郁,精彩纷呈的非遗活动亮眼出圈。这一期《相遇·大同》栏目组走进云海曲艺社,感受曲苑新花、云中奇葩大同数来宝的文化魅力。

  俗话说的好,大同有“三宝”——煤炭、大佛、数来宝。大同数来宝是使用大同方言表演的独特曲艺形式,在大同“串话儿”和“快板儿”的基础上,借鉴顺口溜、相声、小品等艺术手法,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柴京云和柴京海兄弟二人创作和发展起来。大同数来宝的前身已经流传了很久,民间就有艺人拿着牛肩骨打着节奏说“四六句”的“莲花落”,即“串话儿”和“快板儿”,随着“莲花落”艺术不断发展,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同出现了两个比较有名的艺人,一个叫“侯买客”,一个叫“夏哈巴”,分别是说“串话儿”和“快板儿”的代表人物,他们走街串巷、敲锣打鼓一时红遍了晋北地区。1978年底一次学校汇演,柴氏兄弟创作的第一个数来宝作品《怨谁》在全校引起了巨大轰动,从此,柴氏兄弟便一炮而红,一些作品如《理发》等在全国大赛中斩获佳奖,大同数来宝作为一个新的曲种便活跃在了舞台之上。

  说一段数来宝,嬉笑怒骂,道尽人生;听一段数来宝,幽默诙谐,乐在其中。春节里的云海曲艺社,更是热气腾腾、场场爆满,柴家班众弟子的多样表演,总能让观众欢乐开怀。相声、小品、数来宝等各种曲艺轮番上演,亲切的方言俚语、土味十足;漂亮的贯口串话、幽默诙谐。云海曲艺社也成为大同曲艺的文化阵地。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数来宝作品如《隔辈儿亲》《夸大同》《你幸福吗》等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文化需要传承,曲艺贵在创新。柴氏兄弟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曲艺作品,与太原演员合作以“莲花落”为主的舞台剧《合浪浪许家》,以大同民俗习惯编排的民俗诗画音舞《想亲亲》等,创新了数来宝这种艺术形式,也满足了更多观众的需求。柴氏哥俩也曾荣获中国曲艺艺术最高奖——牡丹奖,并得到了刘兰芳、姜昆、侯耀文等曲艺名家的赞赏。

  大同数来宝不仅是一种曲艺形式,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作为中华曲苑的靓丽奇葩,大同数来宝已从市井走向世界,成为古都大同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而柴氏兄弟二人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数来宝的传承人,在阵地拓展、节目创新、人才传承等方面也在持续探索,不断让大同数来宝这项曲艺非遗项目展现出新的独特魅力和融入时代的创新活力。 

  王东蕾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
   第04版:关注
   第05版:文旅
   第06版:社区
   第07版:焦点
   第08版:户外
大同数来宝:曲艺唱响非遗年
《相遇·大同》栏目解锁“新玩法”
少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