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海峰
近年来,我市以技能培训为抓手,着力提升农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和生产技能,靠技能促就业,以就业稳脱贫,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2018年全省“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启动以来,我市按照“分层分类、融入产业、强化培训、以用为本、规范管理、提质增效”的原则,对12.24万人进行分层分类培育,着力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共有11.12万人取得全省技能提升培训合格证书,其中培训贫困劳动力4.41万人,越来越多的贫困劳动力实现了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因此走上了脱贫之路。
学技能,提升就业增收本领
“之前一年也就挣个万数来块钱,经过技能培训拿到合格证后,去年收入就上到4万多啦!”今年,白利军再次参加了技能提升培训,并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取得焊工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月工资8000多元。
白利军只是我市众多农村贫困劳动力的一个缩影。今年8月11日至13日,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在我市成功举办,天镇县米薪关村村民韩晓冬、玉泉镇唐八里村村民吴燕飞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表所在公司、代表我市进入山西省代表队参加了钢筋工项目的比赛,最终不负众望分获该项目的金牌和铜牌。在记者采访中,两人同时表示,因为国家政策好,他们才能离开乡村到市里打工,才能掌握谋生的技能,才能改变自家的生活,很多农民工兄弟都有同样的经历,技能扶贫、技能致富,并不是空话,一技在手确实改变了大家的生活。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靠天吃饭”的老农民经过培训变成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高素质的青年农民成长为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领办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通过掌握的技能带动更多的人走上了致富之路。
这完全得益于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的“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行动,我市人社部门及各县区采取了“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分期分段安排课程,分门别类开展培训。各县区培育机构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和专业技能要求,采取“菜单式”培训方法,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训活动,实现培训、指导、实践、服务一体化,努力让每一个贫困劳动力掌握技能,增加就业本领。
促就业创品牌,巩固脱贫成果
提升技能只是手段,促进就业才是目标。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技能提升拓展就业扶贫,靠持证就业巩固脱贫成果。针对贫困劳动力采取“一户一策、一人一办法”的方式,做到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应培尽培,并持续推广打造了“天镇保姆”“灵丘阿姨”“灵丘手编”“广灵剪纸”“浑源中药炮制工”等一批叫得响的劳务品牌,一条条富有大同特色的“品牌”就业之路越走越宽敞。
2019年,我市结合各县区上报职业(工种),大力培育发展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在政府网上公示了106个培训工种,积极开展特色产业技术人员培训,力争打造一批在市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劳务品牌,提升我市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和质量。
为了让学员培训后更好地实现就业,我市广泛开展就业岗位进课堂活动,每个培训班最后一课专门设置就业招聘信息宣讲,将用工企业、劳务派遣公司等相关用人单位工作人员请进课堂进行就业指导,增强了培训有效性,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做到了培训与就业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广泛推行校企合作,为培训学员实现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县人社部门则积极与北京、天津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对接,由这些企业收集外地用人岗位信息,组织我市劳动力进行有组织劳务输出。
同时,市、县区人社部门结合“春风行动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与扶贫办、总工会、妇联等部门配合联动,积极开展系列就业服务,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进村入户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一对一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向贫困劳动力宣传“天镇保姆”“小马管家”“阿姨帮”等劳务品牌及江苏溧阳千里马人力资源公司、北京安寓辰保安公司等企业的招工信息,在部分乡镇、村便民服务大厅还安装就业信息网络自助查询机,方便了贫困劳动力就业。
据悉,从2020年至2022年,我市计划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合格率达到80%以上,力争到2022年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从现在的24.2%提升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