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北魏平城时期灯具研究(下)

崔长春 张晶晶

  三、北魏平城时期灯具若干问题思考

  (1)平城时期石质灯具盛行原因分析。

  北魏时期是石质灯具的盛行期,石灯的广泛使用,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北魏时期,除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外,诸帝大都信奉佛法,使得佛教超越传统教派道教,盛极一时。《水经注》载:“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续高僧传·昙曜传》中记载武周山“东头僧寺恒供千人”,《魏书·释老志》载:“太和中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从以上史料也可以看出,平城时期,佛寺遍布全国,僧尼数量众多。佛教的兴盛、云冈石窟的开凿以及大批匠人涌入平城,为石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直接促进了石雕工艺的进步,大同地区出土众多石雕精品即为佐证,诸如石雕方砚、石雕柱础、石雕棺椁、石棺床等,数量可观,覆盖世俗生活的多个方面。

  2、大同地区有较多易于雕刻的砂岩,使得石灯这种生活用品在平城得以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照明用具及墓葬中的重要陪葬品。

  (2)大同平城时代出土灯具所反映的民族融合现象。

  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上承魏晋下启隋唐,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朝代。北魏建都平城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逐步推行汉化政策,实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政策,北魏民族的墓葬习俗也逐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汉族文化中,灯具常作为明器随葬,象征“光明”,破除黑暗,为逝者在阴间照明。按照习俗,这些灯具多被放置在墓室中部或者角落。《后汉书·礼仪》中明确记载墓葬中明器有“东园武士执事下明器。筲八盛,容三升,黍一……载以木桁,覆以功布,瓦镫一。彤矢四,轩輖中,亦短卫……”  除用粮食和盛酒容器等随葬外,还必须有“瓦镫一”,将灯具明确列进丧葬礼仪之中,可见灯具在随葬中的重要性。北魏平城在丧葬方面大体遵循秦汉礼制,灯具逐步成为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而大量出现,且从摆放位置来看,也明显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如雁北师院北魏墓群M2:72 出土陶灯以及封和突出土石灯分别位于墓室的中部和角落。

  其次,在造型上也继承两汉时期形制,在东汉时期盛行的多枝灯在平城地区的墓葬中也多有出土,如大同城东雁北师院北魏墓群M2:72 ,大同七里村北魏墓M35和云波里北魏墓M10。北魏平城时期出土的灯具不论从数量、位置、功能以及造型方面均体现出汉文化的影响,灯具在北魏平城时代的发展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3)大同地区平城时代出土灯具所反映的文化交流现象。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逐步统一北方。在北魏定都平城的近百年间,社会稳定,平城与游牧民族及西域诸国交往活跃,大批商人和僧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平城经商。《北史·西域传》中记载:粟特国“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魏克姑(439),悉见掠”,据此可知,北魏攻克凉州以后,被强徙到平城的除凉州人外还有大量粟特商人及其家属。这个时期,平城空前繁荣,大量西域人生活并活跃在平城周边,外来文化逐步融入,鲜卑文化、汉文化及其他外来民族文化兼容并蓄,从西域而来的联珠纹、葡萄纹、忍冬纹、胡人驯狮等纹饰在平城地区得到盛行。如大同市博物馆藏的胡人驯狮石灯、莲花龙纹石灯等,都是文化交流的表现。

  结语 

  平城时期灯具设计造型、装饰纹样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体现了拓跋鲜卑族从游牧到农耕,不断吸收汉文化的过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器物承载文化,文化通过器物体现,通过对馆藏北魏时期出土灯具的研究,此阶段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多元发展可见一斑。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能源革命 转型发展
   第04版:综合新闻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文旅周刊
   第07版:新闻特稿
   第08版:广告信息
绘就大同文旅融合新图景
《大同火山》出版
大同市博物馆召开文物安全工作会
《老味儿大同》品大同“老味儿”
大同市图书馆限流入馆并调整预约方式
市公安局恒安分局举办专题图片展
北魏平城时期灯具研究(下)
侯建忠荣获2020年度闪小说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