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48年前,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山西煤炭地质人对云冈石窟做了特殊的“体检”

  王甲斐

  1月19日,《文博山西》发表《云冈曾经有个木鼻子大佛》一文,记录了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三年修复包括第十八窟在内的云冈石窟的往事,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和评论。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山西煤炭地质人,在云冈“三年修复”过程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给云冈石窟“治病”,得先“体检”,找到症结所在才好对症下药。担此重任的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前身——山西省煤炭化工局地质处,采用地质地震物探综合调查的方法,开始了这次特殊的“体检”。石窟与煤炭地质完全不同,进行“体检”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但凭着吃苦耐劳、奋斗奉献的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山西煤炭地质人成功完成了这个项目,为保护云冈石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缘起

  故事的起点是1973年9月,法国总统乔治·让·蓬皮杜访华。其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陪同下他专程前往大同,参观云冈石窟。

  周总理陪同蓬皮杜参观了以第二十窟、七窟与五窟为主的这些北魏艺术宝库。巍峨的造像、神秘的微笑,震撼了所有人。在第五窟,蓬皮杜瞻仰着17米高的摩天大佛由衷赞叹:“整个云冈和他一样,是世界艺术的一座高峰。”

  不仅是蓬皮杜,周总理也是首次直面这些历经数千年风霜的珍贵历史遗存。参观过程中,周总理对云冈石窟日益风化和逐渐崩塌的状况十分关注与担忧,他问讲解员李治国:“有没有一个维修规划?”

  当听说国家文物局有一个10年规划时,他说:“10年时间太长。”再问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回答依然是:“计划是10年。”

  “3年搞好!时间长了我们都见不到了。”周总理生前对文物工作做的最后一次直接指示,就这样辉煌地镌刻在云冈石窟的历史上。

  随行的时任山西省委书记韩英接到指示,斟酌后将任务交给省煤炭化工局地质处。对一处驰名中外的重点文物进行地质地震物探综合调查,于煤炭化工局地质处而言还是首次。最终,这一重任,落在了水文地质专家、时任地质处副处长陆远昭身上。

  陆远昭1926生,正教授级高工。湖南省东安县人,1954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先后在华北煤田地质勘探局114队(今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山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山西煤田地质局(今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工作。历任总工程师、经理、技术委员会主任。

  而当时的省煤炭化工局地质处,正是今天省煤炭地质局前身。

  云冈石窟是与煤炭地质完全不一样的文物,怎么“调查”?可资借鉴的经验一片空白。唯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质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支撑着整个项目。

  罗盘、放大镜、铁锤,山西煤炭地质人带着他们的老三样宝贝出发了。

  体检

  到达大同后,大同矿务局、煤化局、地震台等单位的18名人员加入队伍,与陆远昭一起前往云冈石窟。

  为获得详尽资料,调查组从东到西一个窟一个窟地勘察,细致分析每个裂缝开裂原因。有些洞口被重达千斤的石块封堵,只能爬上爬下选择合适的缝隙开口探入,在没有保护措施的现场,随时都有再次坍塌的危险。

  45个主要石窟,他们用了四五天时间逐一勘察。实地勘察后,进入对崩裂及坍塌原因的排查阶段。

  上世纪70年代,石窟周围大大小小分布了十多座煤矿。当时大家一致认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周边煤矿和采石场生产爆破引发共振导致的石窟崩裂,所以优先要对煤矿及采石场生产共振数据进行检测。

  为了准确测算出爆破生产产生震动对云冈石窟的影响,工作组的同志们采集每一个数据都坚持下矿选定好矿层爆破地址,测量好爆破炸药的剂量,再进行试验。测试结果令人欣慰,震动对石窟的影响为十万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爆破,采煤厂车来车往,交通对石窟的影响也在考察当中。他们排除了火车、卡车、小汽车,连行人、马车、手推车都不放过。最终发现拖拉机才是“罪魁祸首”。那个年代拖拉机作为主流农业生产机械,使用频率和范围都极广,来来往往间就对云冈的岩体产生了危害。

  大型震动除了煤矿,还有地震。历年地震资料显示,建窟以来经历了多次5级以上地震。1966年以来又经受了邢台7.2级地震,还有红九矿采空区两次大面积塌陷。事实证明,这些未对石窟造成影响。

  除了震动,专家们还想到了水。于是他们又把目光瞄向石窟前的河水……

  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因素,逐一排查后专家们的眼神越来越坚定,思路越来越清晰。

  支撑

  在周总理与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14天之后,调查组《关于云冈石窟文物保护有关问题的调查报告》“出炉”了:对于目前佛像残缺不全的原因,除人为因素外最主要原因为自然风化、自然地震和炮震。

  自然风化。厚度达25厘米到30厘米,总风化厚度已经有65厘米到130厘米。

  自然地震。由于地球长期运动,导致浅部岩层破裂或块体相对错动产生的地震造成。石窟带由古河床冲刷而成,处于古河床边缘的石窟长期受地面水的侵蚀冲击,也会促使岩石风化脱落。

  炮震。尽管煤矿正常开采放炮对石窟没有影响,但地面采石场放炮震动却比井下采煤放炮震动要大。井下采空区大面积冒顶又比地面采石场一般放炮震动要大。采空区一次严重塌陷的震动力相当于五级地震。同时,距石窟350米的109国道上行驶的拖拉机对石窟会有一定的震感。

  最后,调查人员形成了五点意见:

  一是暂时维持之前文化部划定的3.6平方公里保护范围,但建议地震部门作进一步测震实验;

  二是要求煤矿正常生产过程中一次爆炸量控制在10公斤左右,并要对采石场做进一步测震试验;

  三是迅速建立地质及水文地质点及工程地质长期观测点,每年对地面、地下水及矿井排水按时观察,并针对性采取措施;

  四是建议测绘1:2000地形图,填绘1:2000综合地质、水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为今后工作打基础;

  五是建议109国道改道。

  根据这份调查报告,从1974年到1976年,按照“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持现状、保护文物”原则,国家对云冈石窟实施了“三年保护工程”,对毁损严重的现状进行了治理,抢救了一大批濒临坍塌的洞窟。

  时至今日,陆远昭已经95岁高龄,他在《岁月留珍》中回忆了这段历史——

  2016年12月16日,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为了深入了解当年的地质地震物探综合调查情况,曾专程拜访陆远昭。

  48年前,为恢复云冈石窟健康的体魄,开展了一场独特的“体检”;48年后,山西煤炭地质人初心不改,仍然以担当和智慧,锚定山西“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战略定位,围绕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品牌和“游山西,读历史”文化旅游规划,主动融入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积极开展全省典型旅游资源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云冈石窟保护监测等工作,探索旅游地质环境保护的山西模式,为全省文旅产业发展贡献着新的力量。

  (原载于《文博山西》,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今日平城
   第06版:理论之窗
   第07版:新闻特稿
   第08版:走进云冈
48年前,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山西煤炭地质人对云冈石窟做了特殊的“体检”
昙曜五窟的营造次序和理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