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权
3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无疑是这个学期让学校、老师关注的事情,也是让家长热议的话题。人们期待,老师用好“戒尺”,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规则》的施行,实则就是让“戒尺”重新进入校园、走进课堂。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很多时候家长往往会感到无能为力。同样,面对“不听话”的孩子,老师究竟该怎样管?成了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也成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显然,《规则》进入中小学校园,能够让学校、教师在敢用教育惩戒中有了底气,同时,也在会用、慎用教育惩戒上有了指导;《规则》在中小学校园的施行,同样也能够让家长支持、配合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与教学管理工作中实施的惩戒,进而让社会理解《规则》在当今进入中小学校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规则》进入中小学,是围绕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实施的,是强化家庭与学校携手,共育孩子成长、有效提高学生健康发展的举措。文字是冰冷的,但《规则》中透露的信息是有温度的。《规则》对教育惩戒作出明确界定,并在《教师法》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教师管教的禁区,还禁止了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等方法的七类不当教育行为。《规则》的实施,让教师惩戒学生“有法可依”,同样也让家长相信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大利好。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手握“戒尺”的老师,才能打出老师的严格,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教师的育人之德、彰显人民教师对学生之爱,老师体现在孩子身上的严、德、爱,最终也会让孩子获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