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王学斌:创业致富带头人

本报记者 宋芳 通讯员 雷丹丹

  “这车大概装了6吨,可以发车了。”见到王学斌时,他正在忙着给货车装车搬运,车上一筐筐摆放整齐的圣女果,即将启程被运往济南。

  王学斌是阳高县龙泉镇东关村人,他最了不起的成绩是山西省第一个研究成功青椒穴盘育苗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在阳高县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数十万亩。现在的他,不仅是东关村蔬菜种植带头人,也是阳高县迎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今年还被评为阳高县优秀共产党员。

  闯出种菜新出路

  今年48岁的王学斌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他目光长远,有着一股敢闯敢拼不服输的劲头。早在1998年他就开始尝试着把阳高县青椒销往杭州等南方城市,使青椒销售价格涨了6倍,农民收益颇丰,从此他也与蔬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9年,他多次外出学习,专门购置了电脑,并联系到了北京农科院和山东潍坊农科院的专家、教授,通过网络向农技专家教授学习培育蔬菜新品种和实用种植技术,当年研究成功了穴盘育苗新技术,并成为山西省第一位使用这种技术的农民。

  “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培育的青椒苗全部死亡,损失了不少,妻子埋怨,父亲失望,但我没有放弃,鼓起勇气向亲朋好友周转了3万元接着搞。第二年又通过穴盘育苗技术培育了5亩苗,这一次大获成功。但看到我把种出的苗免费送给了种植户试种,还给送到了地头,妻子不理解,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气得骂我是个‘傻子’。后来秋收过后,种植户的收成都大有提高,他们认可了我的种植技术和模式,主动上门要求育苗。2007年这项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王学斌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王学斌提供的种苗比传统苗能提前15天采摘,能够很好地利用咱阳高的无霜期,既延长了采摘期,又能卖个好价钱。我种了20亩,每亩能多收入1500多元,今年就多赚了3万多元。”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东关村青椒种植户徐福兵的脸上。近几年,迎春合作社培育出的菜苗已经远销山阴、浑源、阳原、丰镇、怀安等周边各地。

  带富村民新生活

  2009年王学斌成立了阳高县迎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青椒、西红柿等各种蔬菜。前两年一直处于赔本状态,直到2011年,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那一年,喜获丰收,他除把债务还清外还挣了20多万元,合作社也被评为大同市优秀合作社。之后的几年里,农民不断地加入迎春合作社,有不少社员变成了合作社骨干和持有股权的股东。“早些年我靠养车赚钱,给合作社运输西红柿,后来看着合作社发展得很好,我也心动了,入股跟他合伙一起干,每年赚的比之前多了三倍多。”村民李金刚乐呵呵地说。

  “为了帮助大家共同致富,我通过自己研发的3个面积共90亩的简易连栋大棚,优先吸收贫困户来打工,目前已为30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每人每天可增收100元。”王学斌说。

  解决卖菜难问题

  大棚蔬菜种植得多了,产量也大幅度增加。为了解决卖菜难的问题,王学斌与北京菜篮子工程公司对接,申报并成为了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理事单位,为蔬菜售卖建立了销售平台。收购商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王学斌提供种苗、技术,并与收购商签订了保底价,有效解决了蔬菜销售难的问题,农民种菜积极性也提高了。王学斌还研发了简易连栋大棚,不仅省工、省时,节约土地、成本,还可以机械化耕种。与传统大棚相比,一亩地可多耕种0.2亩,节约建设投资4000多元,平均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如今,在王学斌的带领下,东关村刘永军、罗文皂村黄山等一大批靠种植大棚的农民都致了富,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标题导航
~~~
~~~张强见证大同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签约
~~~本报记者 张世敬
在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
代表山西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网络展播~~~
~~~良 言
~~~
~~~本报记者 宋芳 通讯员 雷丹丹
日最高发送旅客近3800人~~~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地产周刊
   第07版:新闻特稿
   第08版:广告
习近平同意大利总理德拉吉通电话
深化务实交流合作 共谋数字经济发展
金融“活水”助推高质量转型发展
大同展品大同景区受青睐
市歌舞剧院排演歌舞剧《北魏长歌》备受赞誉
筑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石
图片新闻
王学斌:创业致富带头人
大同造“复兴号”牵引浙江出海通道新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