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致敬大同考古

本报记者 赵永宏
图为在今年3月举行的“首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上,侯晓刚向省内专家汇报平城区七里村北魏墓地发掘情况。

  100年前的一个深秋时节,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迎来科学发掘的第一铲。优美古朴、图案绚丽的彩陶破土而出,将一段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灿烂史前文明画卷逐渐铺陈在世人面前,中国现代考古学也由此发轫。

  100年后的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隆重召开。走过百年历程,今天的考古愈发吸引着社会各界尤其是年轻人的目光,每有重大发现,即成网络热点,刷爆“朋友圈”。

  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在增强,文明细节不断被丰富。几代考古工作者栉风沐雨、青灯黄卷,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

  “作为一名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我为一代代中国考古人的情怀深深地感动。”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侯晓刚告诉记者。侯晓刚是一名勤奋的考古学研究者,记者每次见到他,他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考古学书籍和厚厚的笔记本。从中国现代考古百年历程,到大同考古走过的足迹;从中国第一代考古人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的考古追寻,到如今依然坚守在大同考古一线的资深考古专家张志忠、李树云、刘俊喜的使命与责任,他都认真地学习、记录。

  在侯晓刚看来,如果说仰韶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在中国考古界“出圈”,那么大同考古也从另一个视角宣传了大同文化,宣传了北魏文化。位于平城区永泰南路与开源街交汇处的北魏墓葬群成功发掘。8月16日,中国新闻网最早推出《考古学家发现北魏时期最完整的“拥抱葬”》。之后,“文博山西”微信公众号以《死了都要爱!大同发现1500年前的“北魏拥抱”》为题持续发酵。一场关于“相信爱情”的热议在网上展开。由侯晓刚和吉林大学教授张全超、厦门大学副教授张群、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教授王谦等共同合作完成的这项研究成果,引发各地各界人士对大同的关注。

  在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志忠的带领下,侯晓刚和同事许进智、张印、赵银人、王志、靖晓亭、江伟伟、张海蛟、常亮等共同发现、发掘每一座北魏墓葬,侯晓刚都感到十分自豪。北魏太和元年贾宝墓,首次发现北魏木质武士俑、镇墓兽,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异地移民的丧葬制度。完整北魏漆木棺的发现让人们全面认识北魏木棺形制、制作工艺;墓室内精美壁画为人们认识北魏时期生活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而漆器则为研究北方地区漆木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大同古城发现北魏塔基遗址成为研究北魏时期雕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平城区七里村北魏墓地”入选“2020山西考古新发现”,又让人们看到了现代考古工作的转变,不在于追求发掘文物,而是追求遗迹背后的故事,运用科技考古手段复原古代生活,折射出每个考古人不忘初心,时时牢记着自己身上的使命。

  以物论史,透物见人。记者发现,大同考古人几乎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在无数个考古工地,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身影书写情怀。发掘、拍照、绘图、测算、研究、撰写报告……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就拿侯晓刚来说,回家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他还在思考测算的数字是否准确。

  侯晓刚说,历史和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正是大同考古,在为我们寻回那关乎历史遗产与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无声的历史文化遗存,正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与公众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标题导航
~~~——第四届中国大同北魏·云冈文化暨第六届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赵永宏
~~~
~~~
~~~——山西省博物馆协会第一届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侧记
~~~
~~~本报记者 赵小霞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文旅周刊
   第07版:新闻特稿
   第08版:公益广告
北魏文化对话现代考古
致敬大同考古
我市多件作品入围第三届山西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云冈区新文街道开展“敬老月”主题活动
绽放文博历史风华
现代戏《忘忧草》在灵丘县上演
专家学者纵论博物馆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