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日滔滔来,去日滔滔去。时间,像一片巨大的透明流体,我们栖居其中,又被它裹挟向前,不能停,也停不下来。
今天过去,就变成了昨天;明天到来,就变成了现在。今天,昨天,明天;现在,过去,未来。这是时间给每个人、给万物的三个成长坐标。
流年暗转,坐标迁移。忽忽地,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记得少年骑木马,转眼已是白头人。
曾经,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席勒在研读《论语》后,写下两首诗,借孔子之意抒写时间的三种状态。诗中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而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然而,时间在物理学家看来,就是一柄单向箭头,呼啸着射向未来,有去无回,无法掉头。因此,英国诗人乔叟说:丢失的牛羊可以找回,但失去的时间却无法找回。
那么,过去果是静止的吗?时间失去,会不会留下点什么?就像天空中飞机飞过,拖曳的那一缕缕尾气白线?这是肯定的。你想,烟火故乡、百年思索、菩提众生、天长地久,所有的美好、不美好,其实都在时间里。对于个人而言,那漫漫如缕的往事、平常平淡的当今、懵懵懂懂的未来,都会被时间雕塑成座座岛屿,为将来立一种对比、一种警诫、一种参照。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是的,观往可以知来,且不要让那过去披着未来的外衣,又回到你的面前来。
而现在,才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时光。无穷的过去,以它为归宿;无尽的将来,以它为开端。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感受到的“现在”,不过是一段最多两三秒的时长。也就是说,手一触,是现在;眼一抬,是现在。寒枝雀静的梢头,忽然有鸟振翅飞走;天高云远的空中,偶尔划过风的呼哨……这一瞬,便是现在。但同时,这些“现在”,一刻刻按照尺度,丝毫不停留地向前,向前,向前。现在,转眼成了过去。
在这向前和向后的光阴之间,你的在场成为链接时间的存在。
往往是,现在易逝,迅疾得你还未认真去感受,它就无踪影了。这种残酷现实,使古往今来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时间焦虑感。惶恐、不安之下,有人似乎也找到了缓释与解脱的对策——立足当下,及时行乐。
然而,肤浅的行乐,会让人失去对人生的把握,以至于蹉跎了时光,延误了未来。
米兰·昆德拉说:“从现在起,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听到来自远方的召唤。”
这是对当下的认真把握。那些流于感官刺激的轻松休闲,都不配叫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是需要专注、需要沉潜、需要一种意志力的。很多人以为,及时享乐便是感官的丰盛,不是的。它需要你全身心沉浸在时间里。
假如你能把握住现在,你就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你会发现,生活是一个个节日,人生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因为,生活,它永远是、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
未来,充满神秘性。
人,无法回到过去,但可以去往未来。时间可以带我们去往那个不同于现在的缤纷世界。
未来的神秘,在于它的不可捉摸,不可预知,充满变数。时间不动声色,像一个隐形魔术师,悄然改变着一切。它可以使苦难变成甘甜,也可以使安逸变成藩篱。它可以抚平伤痕,融化仇恨;也可以磨损心志,销蚀良知。它让人们得到,也让人们失去,让生活在不停失去和得到中更新。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时间永远是分岔的,通向无数的未来。分岔的时间,其实是人为的选择。你当下的每一分钟,不仅在说明你此刻是谁,更在预示,你将来是谁。而现在和未来之间,有很长的空档,足以供你去做很多事。正如诗人所说:未来,姗姗来迟。这是你创造未来的好时机。
在通往未来的路上,如果你懂得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意义,你就一定能把握生命。你的人生,将是一段明亮如箴言般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