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传统的编辑工作也随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编辑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性环节,其作用举足轻重,既要对作者负责,更要对读者和社会负责。为此,编辑的修养至关重要。
从前,编辑的职业修养被锁定在事业心、奉献精神、尊重作者、团队精神、编辑职业道德准则等方面,并未触及到编辑作为数字化时代知识共享的中介、出版资源整合者、知识生产组织者、数字内容的提供者这些重要角色的独特素养要求。目前更应该站在信息社会的高度,对编辑角色重新定位,重新审视。
政治修养是编辑工作的思想保障
当今社会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加快,且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编辑要更多更快地接受融汇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推荐更好的精神食粮。编辑工作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才能把握时代方向、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旋律。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宣传纪律,弘扬主旋律,才能把握新动向、新特点、新思维、新方法。
多面的文化修养是编辑工作的基础
编辑工作具有文化传播、文化积累的性质,无论多么高深的著作,多么新颖的新理论、新发明,优秀的编辑都要能够“慧眼识英”,读得懂,看得清。多面的文化修养是编辑工作者的重要基础。一个编辑在自己分工的范围内,有时需要组织和处理多个学科或多种领域的稿件,它们又往往与其他相关学科和文化知识有联系。加上现在社会语文环境多元化、复杂化,只有通过平时日积月累的审读加工实践,才能养成对书稿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一篇稿件的思想及表述是否正确,要通过该稿件所使用的的语言来判断修改,不光是文稿语言通顺,更要符合时代特色,深入作者内心,补其不足,帮助作者修改完善作品。
社会责任意识更需增强
编辑要对社会负责,就需要讲求社会效益。每发布一条信息就可能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今人们对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要求更高,数字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使信息实现了即时传播。但是人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不能适应这种高速度,对某些信息会产生过激反应或者认识盲区。编辑要以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把握每一个选题、每一篇稿件。要对所传播知识和信息的社会效果有更清醒的认识,才能避免信息传播不当带来的负面效应。
增强法治意识尤其重要
数字化时代,编辑掌握着比一般网络使用者更加便利的信息条件,因此在建立和维护网络空间的法律秩序方面,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著作权问题、隐私权问题、新闻失实等,无一不牵扯到相关法律。因而,编辑除了要掌握法律常识外,更应增强自身法律意识,主动研习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心中有数。
(作者单位:大同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