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我的云冈缘

  杭侃:云冈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教授

  1993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第一次来云冈。

  那年我上宿白先生的中国美术史专题课,在读日本学者编写的《云冈石窟》报告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宿白先生看了我的课程作业,让我到云冈石窟做一次实地考察,这篇作业修改之后以《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为题,发表在《文物》杂志1994年第10期上,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雪后的云冈异常宁静,可以清晰地听得见脚踩在雪地上的声音。大佛微笑着,没有那种让人懔懔然若对神明的距离感,而是洞彻世事的睿智。“真容巨壮”的云冈群雕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那是一个蓬勃向上的民族的精神写照。我久久地凝望着大佛,体会着古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的感叹。此后我多次来云冈,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候带学生来,有时候陪朋友来。每一次看到大佛,心都能安静下来,朱光潜先生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有时候我想,这可能就是云冈应该给大家的样子吧,纯粹而经典。

  近几天我看了许多云冈申遗的资料和老照片,照片记录的只是瞬间,但分明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热烈,瞬间于是变成了永恒。云冈能有今天的面貌,是无数人辛勤付出的成果,这些人也一定是受到过云冈大美的感召。

  我来云冈研究院快一年了,云冈学的建设是一项沉甸甸的任务。大同在南北关系上处于非常敏感的农牧交错带,在东西关系上又处于北纬40度400毫米降水量线上,在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具体课题可以进行研究,这是云冈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我导师宿白先生曾经说过:“云冈实在是太重要了。”北魏集中全国人力财力修建的云冈,影响及于全国,形成了“云冈模式”。我们要联合兄弟单位,通过具体的研究项目对“云冈模式”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云冈模式”的术语进行编写。

  云冈学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云冈文物本体的保护研究。明年,我们将开始写新的《云冈石窟考古报告》。学术研究除了资金、设备,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我们准备通过几年的人才建设、项目培育,让云冈学的建设取得较大的进展。同时,还要在对外交流、文物展示利用等方面发力,把云冈建成雁北的文化高地,为大同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标题导航
~~~——纪念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专题报道(一)
~~~
~~~
~~~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信息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走进云冈
   第07版:广告信息
   第08版:专题报道
天下大同 世界云冈
辉煌20年,奋斗20年,崭新20年
我的云冈缘
云冈申遗纪实
一条路,通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