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一条路,通向世界

  赵昆雨: 云冈研究院科研办主任

  那个晚上虽已过去了20年,但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都如昨日重现,映于眼前。

  2001年12月14日冬夜,云冈第3窟前办公区(云冈人习称“中院”)的接待大厅内灯火通明,几乎所有的云冈人都候在这里,期待着来自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消息。北京时间零时25分,人声鼎沸的大厅骤然安静下来,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届会议的老所长李治国打来越洋电话,听得出,他异常激动,连说话声都有些抖颤,他向大家通报,云冈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啦!轰、轰、轰,“银瓶乍破水浆迸”,整个大厅顶棚欲将掀翻,所有人欣喜若狂,振臂欢呼,每一张脸都灿若莲放。意犹未尽,大家又齐聚第20窟前合影,让大佛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那夜,天真冷,人无觉;那夜,武州山疲了,却无眠……

  云冈石窟申遗之路走得十分艰辛,它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与付出。在此前中国已有的26处世界文化遗产地中,石窟方面即已包含敦煌、大足及龙门,因有重复之嫌,云冈石窟申报一度受到了影响。然而云冈人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信念坚定,从不言弃,为了申遗准备了多年,尤其景区外围环境的整治与改造,市委、市政府担负着极大的责任实施拆迁工程,为云冈让路。最后,当一册出色的申报文本呈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前时,他们终为云冈造像举世无双的精绝所征服,便有了前面所说的云冈被列为中国第28处世界文化遗产的那一刻。

  今年是云冈申报成功20周年,回顾过往,云冈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说的是另一个话题——申遗成功给云冈带来了什么?就从一条路说起吧。

  上世纪80年代,由市区通往云冈石窟只有一条路、两趟公交车,路称“109国道”,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车是“3路”和“10路”。 “工人村”停靠站处有个岔口,在这里,3路车沿国道继续前行停云冈村口;10路车斜插后道,也就是后来的云冈消防通道,车停云冈山门前。

  1984年12月28日,我初入云冈就职报到时乘坐的是3路公交车,车至109国道云冈段后,煤车隆隆,黑尘滚滚,难怪有老外说这是世界上最脏的路。我在云冈村口下车后才发现,根本没有一条醒目、像样的路通向云冈景区。唯一一条所谓的路,其实不过是马车轱辘、自行车胎、人的足迹不断重复碾压下形成的窄道,尽管是在冬日,不知为什么它还泥泞着,并且还泛起各种家畜粪尿的混合气味。我左折右拐地穿过几排土房子,眼前忽然朗阔,总算看到了山门前的戏台,这样的路只适合怀古,不宜旅游发展。

  109国道距云冈窟前350米,大量运煤车引发的粉尘悬浮物附着于佛像身上,从而对石雕构成严重污染。尽管随后几年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造,但力度不是很大。

  1990年9月,《山西环境报》公开报道了109国道运煤车引发的扬尘给云冈石窟造成严重大气污染问题,云冈大佛身披黑袈裟成为那个时代的社会新闻热点,省市领导对此予以高度的关注与重视。1998年4月10日,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正式开工,全长26公里,投资2.3亿元,次年9月竣工,此举解决了云冈石窟煤尘污染之害,也为之后的申遗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8年,云冈石窟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再次启动,109国道云冈段被改并入339省道,云冈景区完全形成一个封闭区,践行了我们当年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许下的二期改造景区环境的承诺。如今,这里绿化面积达72万平方米,武州山川又回归北魏郦道元笔下“烟云寥廓、清波滉荡、林木叠翠、山堂水殿、缀目新眺”的超然圣境。

  一条路的变迁史,就是云冈石窟发展变化的历史。沿着这条路,世界走向了云冈,云冈又奔向世界。相信吧,云冈未来之路将会更宽更广,更通畅,更辉煌。

 
     标题导航
~~~——纪念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专题报道(一)
~~~
~~~
~~~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信息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走进云冈
   第07版:广告信息
   第08版:专题报道
天下大同 世界云冈
辉煌20年,奋斗20年,崭新20年
我的云冈缘
云冈申遗纪实
一条路,通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