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潘红)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启动后,我市两级检察机关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靶向发力,将城市环境污染防治作为重头戏,以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为利刃,一抓到底、常抓不懈。
我市两级检察机关围绕街道、公园、景点景区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展开调查,通过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还全市人民一片蓝天净土。2021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468件,立案1432件,办案量位于全省第一位。发出诉前检察建议416件,其中,办理环境污染治理类公益诉讼案件541件,发出检察建议书195份;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57.5公里、被污染水域面积24亩;整改拆除违法建筑2处、166.34平方米,清理河道垃圾9035立方米、13571吨;督促整治违法排放工业废气或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企业69家,整治露天开采污染大气环境矿企4家,改造燃煤锅炉企业1家,拆解无环保设施工业锅炉1台;保护被污染土壤247亩,督促清除处理违法堆放的各类生活垃圾4.5万吨,占地面积440.5亩;督促回收和清理生产类固体废物5054吨;挽回、复垦被非法改变用途和占用的耕地3亩,督促关停和整治违法养殖场1个。检察机以公益诉讼“点绿”大同城,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出检察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