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种好苦药材 过上甜日子

□本报记者 张晶

  冬日清晨,暖阳映照。春节期间,浑源县官儿乡土岭村广场上张灯结彩,正为元宵节做着准备,药材加工车间里黄芪切片机隆隆作响,一派繁忙景象。

  土岭村位于浑源县西南山区的官儿乡。经过多年发展,黄芪已是村里的支柱产业。据种植大户郭守银介绍,他的合作社变更为世佳黄芪发展有限公司后,发展方向更明确,让村里30多人冬闲时有了收入。“我们车间精加工的黄芪片是省内外药企的俏手货,种植黄芪不仅让大家摘掉穷帽子,还让村民住上新房、开起了轿车,小日子过得挺美。”

  元宵节前,穆家庄村丰农牧专业合作社黄芪加工厂院内,有40多名工人正在加工收来的黄芪,修剪的修剪,绑捆的绑捆,切片的切片,不时有工人把加工厂库存的黄芪称重包装……蔡沟村与南千哨、上观音堂、下观音堂三个村合并后,该村的黄芪种植面积达到4万多亩,基本上每家每户平均能种40亩。村民们除了销售黄芪收入和土地流转费等,通过在万佳黄芪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工,每月还可多收入2500元。

  据了解,像土岭村、穆家庄村和蔡沟村这样种植黄芪增收致富的村庄,在浑源县官儿乡比比皆是,而且,该乡各村都成立了黄芪产业合作社。官儿乡党委、政府立足当地山峪、盆地、河川交汇,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海拔高的自然气候和地理地貌特征,采取生态化种植方式,不断扩大黄芪标准化种植面积,为孕育品质优良正北芪提供了主要产地,目前,全乡黄芪种植面积已达8万多亩。开春后,官儿乡将继续标准化种植3000亩黄芪,打造黄芪产业黄芪种植示范区、黄芪观光风景区和黄芪加工产业园区,走出了一条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标题导航
~~~□ 本报记者 何嫱
~~~□本报记者 张晶
~~~□本报记者 吴华
~~~□本报记者 张彩峰
~~~□本报记者 张彩峰 通讯员 张高峰 张娇娇
~~~□本报记者 陈云华
~~~□本报记者 张晶
~~~□本报记者 丁亚琴
~~~□本报记者 张晶
~~~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旅
   第07版:战“疫”专刊
   第08版:公益
绘“民情图” 解百家忧
有机旱作绿生金 铺就农民致富路
用心用情服务纳税人
马力全开生产旺
为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马大帅”扎实工作显担当
种好苦药材 过上甜日子
产业分红笑开颜 新春慰问暖民心
一千句“加油”不如一次行动
谆谆嘱托催人奋进 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