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大同晋华宫矿在马武山上进行基建工程施工时发现一件北魏石刻菩萨像,现收藏在云冈研究院陈列馆内。这是一件砂岩质地的单体北魏石雕菩萨像,像高61厘米、座高4厘米、通高70厘米(包括菩萨的头光)。菩萨头戴三珠宝冠,冠上三个圆盘之间用忍冬纹装饰,冠箍两侧垂下三角形冠披。 额上发际由中间分开。造像面相方圆,眉骨微微隆起,眉线清晰,双眼微睁,嘴角上翘,鼻尖和嘴部在出土时残损。双耳佩戴圆形耳铛,素面无饰。 直径 22 厘米的圆形头光右上部残破。 身躯壮硕,双肩直挺,宽胸细腰,颈部饰桃形项圈,左臂上用阴线刻出臂钏。上身斜披络腋,仅刻出轮廓,下身穿羊肠大裙,腰间束带。右手持莲蕾贴置胸前,左手执桃形物垂在体侧。帔帛沿两肩贴身搭下,穿绕双肘后下垂外扬。跣足立于方座上,两脚稍向外撇。这尊菩萨像的样式与云冈二期菩萨像面相丰满、躯体健壮的造型特征一致,菩萨头上的冠式和两耳的圆形耳铛在平城地区最早出现于云冈第7、8窟的这组双窟,在稍晚的第9、10窟仍然沿用。考虑到马武山新出土菩萨造像的样式与云冈第 7 窟明窗东侧的供养菩萨和第8窟主室东壁第3层南龛右胁侍菩萨像相同,再结合第 7、8 窟和第 9、10 窟的菩萨像风格以及大同北魏方山出土的佛教造像一起分析,可以推断,在马武山上新发现的这身菩萨造像的完成时间应在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前后。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 大同地区近年来出土的单体北魏佛教石雕像数量十分有限,然而从出土地点来看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北魏时代的文化遗存,再联系到史料中对当时宗教建筑的记载,这些遗址可能与北魏佛教寺院有关。 举例来说,1980年大同市城南轴承厂出土的交脚弥勒菩萨像,同时发现有北魏石柱础和瓦砾等。 1987年大同市城西的小站村附近发现的一处北魏建筑遗址中,在残存着曲尺形排列的五个柱础的建筑一侧,发现一件北魏云冈三期石刻佛像屋形龛。 尽管未对这些发现地点进行考古发掘,但根据建筑遗址和出土遗物的并存情况,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些出土佛教文物的地方与北魏寺院建筑有一定关系。北魏自文成帝复兴佛法以后,僧人和寺庙的数目代有增加,《魏书·释老志》记载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平城京内有寺院约百所,以上两处可能即属于当时的佛教寺院遗址。然而,马武山发现的这身菩萨像因尚未完工,目前很难解释为被供奉礼拜的尊像。 其出土地点究竟是一处佛教寺院抑或是一个石刻加工场,有待深入地调查与研究。另外,20 世纪 90 年代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期间,据当地群众提供线索,发现云冈石窟东面的山顶上,距第1窟约 300 米处一个大土堆顶端正中有一个盗洞。 经抢救性清理得知,这是一处北魏塔基遗址,基座平面接近正方形,东西长12.2米、南北宽 12.1米,四周用砂岩石片包砌,内部填以夯土,其上为类似塔庙窟的平面呈“回”字形的建筑结构。 基座南、北两面分别有东西向、南北向的斜坡慢道。 根据塔基形制及所处位置等,认为其可能属于一处寺院遗址。此塔可视为山下的云冈石窟与山上的寺院连接的纽带,与郦道元描述的云冈“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记载相吻合。 近年云冈山顶的考古工作收获颇丰,新发现两处佛教寺院遗址:西部窟群第33窟的山顶上发掘出一处较完整的北魏佛教寺院遗址,有塔基、北房、东房和西房等,其中北房为前廊后室;中部窟群第5、6窟的山顶上发掘一处实心塔遗址,其中部方形夯土塔心应是北魏遗存,外形经辽金时重修成为八角形,进一步印证了《水经注》描写的云冈石窟雄大气象。以上发现使我们对北魏时期云冈寺院分布情况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菩萨雕像表面虽然没有发现任何凿刻的痕迹,但是明显地用扁铲进行过修整,而且铲痕比较清晰,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石窟造像的雕刻工艺。 首先,菩萨立像的斜披络腋、下身的衣裙、腰间的束带、臂上的钏饰等仅刻出大的轮廓线,甚至是头冠装饰的细部也没有进行雕琢 ,为我们研究北魏平城地区石刻造像的雕凿程序提供了可靠依据。其次,结合云冈石窟一些洞窟中遗留的没有雕凿完的佛、菩萨像等实例以及大同地区近年出土的北魏石雕器物,可以对云冈北魏造像的工艺方法与雕刻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通过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去认识和了解石窟开凿时一些具体尊像的凿刻过程和有关技术工艺,总结其中的基本规律,也是北魏云冈石窟考古研究工作中十分有趣的一个方面。
绘图 兰 静 摄影 员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