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云冈石窟北魏年间的碑碣铭文(上)

付 洁
云冈第11窟东壁上层《太和七年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像记》
云冈第11窟东壁上层
第17窟明窗东壁《太和十三年比丘尼惠定造像记》

  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以一座山的雕刻将拓跋鲜卑的发展盛衰刻录在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历史的回放。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味,才能真正体悟到云冈石窟的价值所在,才能重现历史的厚重。自佛教艺术产生之时,就出现了将文字雕刻于石质版面上的情形。这样的佛教艺术随佛教进入中国,并与中华文化“树碑立传”而惯于记事的作风相结合,使得其更加被重视和采用。

  云冈石窟作为世界上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院之一,亦保存了一些北魏和其他时期的铭文碑记,主要有造像题记、碑记、铭记三大类。题记雕刻多出现在龛座或佛座之上,个别刻在千佛造像龛柱上;碑记多呈长方形或方形,也有单体石碑,多置放在窟前古建筑群等处;铭记形式多位于摩崖题刻、榜题式刻铭,出现在窟壁、造像龛、明窗、门拱、崖壁等空白处,大多数因风化现已无法辨识。

  文字有阴刻、阳刻和墨书三种。书体有魏碑、行、草、隶、篆、楷。年代上至北魏,下见辽金、元、明、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冈石窟雕刻中的古碑碣由于历史久远,自然风雨侵蚀或人为破坏等诸多原因,流传于今者,仅百余通。在保留较少的石刻文字中(包括元代墨书),最早的是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造像题记,雕刻于第11窟的东壁上部。北魏年间重要的碑碣还有现存放于云冈博物馆的昙媚碑等。

  《太和七年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像记》。年代:483年(北魏太和七年),位置:第11窟东壁上层,尺寸:宽78厘米,高37厘米。

  录文:邑师道育、文殊师利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邑师普明、邑师昙秀、邑师法宗。太和七年,岁在癸亥,八月卅日,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自惟往因不积,生在末代,甘寝昏境,靡由自觉。微善所钟,遭值圣主,道教天下,绍隆三宝,慈被十方,泽流无外。乃使苌夜改昏,久寝斯悟。弟子等得蒙法润,信心开敷,意欲仰詶洪泽,莫能从遂。是以共相劝合,为国兴福,敬造石庿形像九十五区及诸菩萨。愿以此福,上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皇子,德合乾坤,威踰转轮;神被四天,国祚永康;十方归伏,光扬三宝,亿劫不隧。又愿义诸人、命过诸师、七世父母、内外亲族,神栖高境,安养光接;托育宝花,永辞秽质;证悟无生,位超群首。若生人天,百味天衣,随意飡服;若有宿殃,堕洛三途,长辞八难,永与苦别。又愿同邑诸人,从今已往,道心日隆,戒行清洁,明鉴实相,晕扬慧日。使四流顷竭,道风堂扇;使慢山崩颓,生死永毕。佛性明显,登阶住地,未成佛间。愿生生之处,常为法善知识,以法相亲,进止俱逰。形容影响,常行大士,八万诸行,化度一切,同等正觉,逮及累劫先师七世父。

  附注: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早、字数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块造像题记。题记体现了三个层次的愿望:一是“为国兴福”,祈愿国祚永康,十方归伏。二是“愿义诸人”位超群首,永与苦别。三是“愿同邑诸人”常为法善知识,常行大士之事,福报永世。题记与所造龛像符契相和。所造“九十五区”像是指供养群上方造像,其中千佛88身(有2身毁),4佛(二佛对坐、两单坐),3身菩萨(一交脚二供养菩萨)。“诸菩萨”是指并排而坐的文殊、势至、观音三菩萨。“信士女等五十四人”形象是题记和菩萨两侧的世俗供养人造像,其中右侧36身女性供养人(2名邑师不计),左侧18身男性供养人(有2身毁,4名邑师不计)。此记对研究北魏平城地区佛事活动有着重要价值,被看做是云冈皇家石窟北魏太和七年(483)向民间开放造窟的标志,第11窟内众多的无统一布局的龛像证明了这一推测。另外,此题记是中国石窟现存最早的北魏造像题记,也是中期魏碑的重要遗存,记中有约40多个碑别字,是研究魏书别字书体的稀有参考资料。

  《太和十三年比丘尼惠定造像记》。年代:489年(北魏太和十三年),位置:第17窟明窗东壁,尺寸:宽60厘米,高27厘米。

  录文:大代太和十三年,岁在己巳,九月壬寅朔,十九日庚申,比丘尼惠定身遇重患,发愿造释加、多宝、弥勒像三区。愿患消除,愿现世安稳,戒行猛利,道心日增,誓不退转。以此造像功德,逮及七世父母、累劫诸师、无边众生,咸同斯庆。

  附注:题记所在龛像的三区像释迦、多宝、弥勒分别代表现在、过去、未来世,是三世佛的象征。同时弥勒在上,释迦多宝在下也是弥勒净土信仰兴盛的表现以及太和时期“二圣”执政格局的体现。弥勒净土在娑婆世界上方,相比其他净土世界更易修达,深受北魏佛家推崇。此题记意义在于:1、首次明确提出交脚菩萨形象为弥勒菩萨。2、龛内组合、造像是太和十三年造像标志形象,为判断其他造像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也说明此时的补刻行为进行到早期的洞窟明窗、南壁等处。3、题记意义表达完整,但没有占满铭石,留了空白,有可能是惠定“认购”的民间工匠所造龛像,然后把她的简短的愿文刻了上去。4、此记与第22窟“尼道法”造像记,第20窟前的出土的“比丘尼昙媚”造像碑,以及18窟“大茹茹”题记等女性题记相距不远,可认为“昙曜五窟”区域曾是女尼活动频繁区。

 
     标题导航
~~~刘建军 解 华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做客腾讯会议室主讲
~~~付 洁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教育
   第07版:特稿
   第08版:走进云冈
云冈研究院收藏的一件北魏菩萨石造像
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北魏年间的碑碣铭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