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师道,扬家风。在大同,有这样一些家庭,几代人延续着同一个追求,他们扎根教育沃土、同守三尺讲台,用一腔热情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谛,教书育人薪火相传,任光阴荏苒、时代变迁,良好家风、崇高师德代代承袭。在第3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我市3个教育世家,听他们讲述薪火相传背后的动人故事。
教育火炬四代传承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这首描写教师的歌曲,就像大同三中教师李莉一家的写照。李莉一家四代传承着教书育人的“薪火”,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背景各异,但那份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守世代相袭、绵延不绝。
8月31日下午,记者在大同三中北校区初一政治组办公室见到了李莉老师。她说:“我的曾外祖父米增兆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史地类第一届毕业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集宁创办了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从教25年间,曾外祖父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收入资助贫寒学子读书,他将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
李莉的奶奶米芳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市首位女校长,从事教育工作整整40年,因治学严谨深受师生爱戴,在我市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我只记得,父亲一提起奶奶脸上就写满了骄傲。”李莉动情地说:“我的父亲李生沂也是一名教师,1979年进入山西师大大同师专班任教,1999年退休,从教20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很多学生至今仍是大同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
师道传承,家风延续。李莉和哥哥李真深受老一辈人影响,早在孩提时代,教师的崇高品质就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从小就有了当教师的梦想。兄妹俩毕业后都进入学校任教,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李莉说:“我们家从来没有教书育人的家训,但踏实做事、待人以善的家风却如影随形留在了三尺讲台上,‘刻’在了学生们的心中。”
一家四代教坛耕耘
“我这一辈,姐姐、妹妹、弟弟和我都是教师,我的爷爷、父亲、叔叔是教师,我的女儿也是一名教师,而且已有9年教龄了。他们中有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还有大学教师。”8月31日,记者来到大同十中,见到了已是家里第三代教师的张凌云。
张凌云已从教34年,说起家里的教书人如数家珍。张凌云说,她的老家在晋中平遥,爷爷是平遥县梁坡底村的教书先生,培养出村里最早的“文化人”和5个优秀的儿子,其中,4个儿子是人民教师。“1964年,我的父亲张兴华从山西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专业毕业后就加入了教师队伍,他有34年教龄。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姐弟4人都先后走进教师队伍,扎根教学一线,心贴心、面对面、手把手地帮助一个又一个孩子圆梦。受家庭的影响,我女儿也从小立志从教,16岁考上师范,20岁开启自己的教书生涯。”张凌云说。
“我成为一名教师,更多的是受父亲影响,而且又是在师范家属院里长大,从小立志当教师,从来没有犹豫过。”张凌云对记者说:“1988年大学毕业后,我走上了教师岗位,先后担任过教师、班主任、办公室主任、副校长,不论职务如何变动,初心始终不变,每一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踏实而幸福,我乐在其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也是张凌云家庭所有成员共同的座右铭,而教师情怀也早已注入了家中每个人的心中。
三代接力三尺讲台
“每一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呵护好他们,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自由绽放。”9月1日,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贾银娇告诉记者,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很自豪。
今年是贾银娇任教的第5年,但她对教师这个行业并不陌生。“我的外祖父、祖父、父母都是人民教师。”她告诉记者,祖父曾担任阳高县西北小学校长,他用40年的不懈付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让出身如“苔花”的乡村孩子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成美丽的“牡丹”。祖父也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她的姑姑、伯伯和父亲都先后步入教师行列,秉承祖父的教育情怀,继续培育祖国的下一代。
“我的父亲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心贴心地帮助一个又一个孩子圆梦。”贾银娇说,她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率先垂范、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她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善用开放探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也让她懂得教诲可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的心田,带给人们无限能量。
受书香世家的熏陶,贾银娇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为此,在高考结束后填写志愿的时候,她坚定地报考了师范院校。为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期间,贾银娇认真学习文化知识,阅读了大量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书籍,并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讲课、评课比赛。
2018年9月,贾银娇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她看来,教书育人的接力棒传递到她的手中,她会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用生命去诠释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