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习惯把教育事业与植树事业相提并论,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也。种下一棵树的幼苗,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幼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培育一个孩子,则比培植一棵树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更久的耐力,需要更多的关怀与爱。
人们常常习惯把教师比喻为“蜡烛”,比喻为“春蚕”,比喻为“园丁”,其实,教师更像是一个“植树人”。他的领地,是三尺讲台,是一间教室;他的工具,是一台电脑,是一本教材,是一支粉笔。那一棵棵幼苗,就是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个个雀跃灵动的身影。教师把自己毕生所学,用满腔智慧和热爱,酿成一杯杯甘露琼浆,毫无保留地浇灌在幼苗之上。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植树人”?要深谙“种树之道”。就像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木尽情舒展,按照本性自由生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倒灌逆施,违背规律,这是郭橐驼的“种树之道”。而教育之道,亦有迹可循,有道可守。教育的“道”,是人生之道,成长之道,生命之道。校园如果是一片山林,学生则是脾性各异的树种,有的喜阴,有的喜阳;有的喜暖,有的喜寒;有的耐湿,有的耐干;有的在贫瘠之中也能摇曳一抹绿色,有的则在肥沃中才能落地生根……搞清楚每一棵树的生长习性,也就等于牢牢把握住了育人的精髓。在此基础上,教师这个“植树人”才能真正明了“为”什么,如何“为”,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植树人”?要怀抱奉献之心。奉献,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奉献,是诗人龚自珍所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坦荡与从容。
教师这个“植树人”,要时刻谨记着“奉献”二字,奉献时间,奉献精力,奉献爱心,奉献智慧……教师的奉献,是毫无保留,是倾囊相授。教师此生做不了巨人,但可以成为人梯,让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在你的托举之下,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教师这个“植树人”,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一生要以奉献为圆心,用宝贵的年华作半径,走出育人的完美的圆。朝朝暮暮,寒来暑往,岁月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却只会在教师的头顶和鬓角落满霜花。作为“植树人”的教师,不是用一辈子的行走丈量山林的高度长度与宽度,而是用一生的时间来见证一茬又一茬的幼苗长得蓊蓊郁郁,长得秀美挺拔。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植树人”?要拥握纯正的品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要养成纯正的品格。如何“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博的阅读会涵养人的品格,丰富的阅历会提升人的品格。除此之外,养成纯正的品格,还需常怀敬畏之心,能摒弃杂念与诱惑,笃定初心和追求。
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不是“佛系”,无求也不是“躺平”。无求是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要成为什么不成为什么。教师这个“植树人”,只有拥握了纯正的品格,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尊敬的人、仰慕的人、崇拜的人、心底立志要成为的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伟业,教育添光。作为教育领域的“植树人”,教师要静下心来,守好一张书桌,守好一间教室,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兢兢业业,精耕细作,顺时而为,心有期待。不焦躁,不抱怨,不惰怠,不敷衍,用心栽培每一棵树,照料每一棵树,让能开花的开花,能长叶的长叶,能结果的结果。
作家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此生,不能成为一棵树,那就努力做一名好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植树人”,让每一棵经由自己生命的树,都能成为最好的那一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