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从辽墓壁画中的驼车认识奚族

大同市博物馆 李文彪

  在大同市博物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分馆矗立着一件仿制品——驼车,许多游客路过之后都会被它奇特的外形吸引,驻足观看,看到这辆驼车大家会觉得很新奇,都说见过牛拉车、马拉车、驴拉车等等,还是第一次见到骆驼拉车。提起这辆驼车,可是大有来历,它是根据大同市东风里辽代壁画墓西壁壁画的出行图仿制。壁画中的驼车造型奇特,木构件呈朱色,直辕高轮,前后辕头作云头状,车上置黑色车厢,硬山式顶,敞前门,门两侧挡帘高挽,车厢前后皆撑有黑色凉棚,厢体及凉棚边沿呈白色,装饰朱色圆点。驾辕驼为一黄色双峰驼,高大健壮,驼首套络头,脖上架车轭,面向墓门,扬首举蹄作奔走状。该驼车造型精美奇特,栩栩如生,对研究当时辽代生活习俗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墓壁画中的驼车为切入点,带大家简单认识古老的游牧民族奚族。

  1、 驼车的发明与优势

  驼车为契丹民族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它由骆驼、车身、轿厢和车辕组成。骆驼是契丹人饲养的主要家畜之一,与马并重,被视为家庭财富的象征。辽代壁画墓中多见驼拉车的形象,应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1)驼车的发明

  驼车的发明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息息相关。契丹主要活动于内蒙古草原东部,草原荒野僻远、河溪纵横。在不同草场间迁徙又可能需要穿越沙漠,长途跋涉。契丹驼车车前以驼为驾畜,来面对这更为恶劣的环境。骆驼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特别耐饥耐渴,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骆驼的驼峰里贮存着脂肪,能够连续四五天不进食;骆驼的耳朵里有毛,还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能阻挡风沙进入;骆驼的脚掌扁平,脚下有又厚又软的肉垫,可以在草地、沙地上行走自如;骆驼的皮毛很厚实,可以抵御冬天的寒冷,保持体温。所以,以驼为驾畜颇具优势,应为契丹人结合自身生活环境而选。从辽墓壁画中还可见,驼车停车时支以三脚架,其目的应是让驾畜得以休息,饮水、进食。

  (2)驼车的优势

  驼车在不失厢舆总体风格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车厢内的空间,更彰显了契丹民族豪放不羁的特色。辎重量增大,便于携带大量生产、生活用品,更适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的生活。空间变大,适于长途出行,于车厢内可坐可卧,“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有利于旅途中舒活筋骨,缓解疲惫。这与契丹诗人萧总管所写的那首《契丹风土歌》很是切合,“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映红。”驼车前后支棚这一点亦极大地方便了契丹人的生活。其驾畜为驼,连骆驼都需要前支棚来保护,为其遮风挡雨,一则说明环境之恶劣,二则说明契丹人迁徙不断,居无定所。其后附小棚,可供人坐卧乘凉或堆放物品,无疑增大了车的空间。前后两棚可支起也可放下,能够根据不同需要而改变。契丹人的家就在车上,前后支棚可以促进车厢内部空气流通,给人以开阔的视野,也增强车厢内的采光效果,与自然更和谐地融为一体。

  纵观整个辽代,驼车在辽代墓葬壁画中出现得较多,其在辽代的应用较为广泛,一方面,由于驼车体型较大,有较多的利用空间,载物运输与乘坐出行均可;另一方面,骆驼本身耐饥渴,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占有优势,使得驼车成为主要的陆路交通工具。所以,驼车是契丹族最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车。

  2、 奚车与奚族

  (一)奚车

  奚人很善于造车,奚车因产于奚地而得名,以高轮、长毂、驾驼闻名于草原民族,史称“奚车”。奚车是他们游牧的重要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所以,“马是人的足,车是家的脚”,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非常有道理的。另外,奚人多居山林,有着取之不尽的造车材料。当时的奚车,不但供给自己用,还大量供给契丹。这在奚人那里,似乎成了一种专门的手工行业了。奚人往往以车为栏,人居其间。奚车除广泛用于牧业生产,战时也用于运载辎重。

  契丹驼车还与奚车有密切的关系,《熙宁使虏图抄》载,“冥人业伐山、陆种斵车。契丹之车,皆资于奚。车工所聚,曰打造馆。其轴车之制如中国,后广前杀而无般,材俭易败,不能任重而利于行山。长毂广轮,轮之牙其厚不能四寸,而轸之材不能五寸。其乘车,驾之以驼,上施防帏,惟富者加毡幰文绣之饰”。通过分析文献中关于奚车的记载,发现不论是整体构造,还是细节装饰、车前的驾畜,都和辽墓壁画所见驼车极为相似,推测契丹驼车的制造可能受奚影响,甚至由后来被契丹所控制的奚族制造。

  (二)奚族

  奚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本称库莫奚,后简称奚,南北朝时自号库莫奚﹐隋唐简称为奚。库莫奚一词是鲜卑语音译,为今蒙古语“沙”“沙粒”“沙漠”之意。从含义揣测,这一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6世纪下半叶(隋代),省去库莫,单称“奚”。自公元四世纪的北魏时期起,直至十三世纪的元代,在历史上活动近千年之久,一直是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对中国历史做出过突出贡献。

  1.奚族的起源

  奚与契丹同是源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早期为宇文部所控制,是个相对弱小的部落。东晋建元二年(344)﹐鲜卑慕容部北攻宇文部﹐俘其民5000余落﹐宇文部单于逸豆归逃往漠北﹐后来死于该地,其残部分为契丹与奚。宇文部被击溃及东部鲜卑主力相继迁离故地后,奚逐渐壮大。契丹也源于东胡之鲜卑,奚与契丹语言相通,文化和生活习俗相近,是同族异部的兄弟关系。“契丹与奚言语相通,实一国也”。根据《魏书·库莫奚传》记载:“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窜匿松漠之问(间)。其民善射猎……”北魏时期,奚族人的居地范围在弱洛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吐护真水(今内蒙古老哈河)流域。

  2.奚族的历史沿革

  奚族在其存在的近千年里,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形成与发展、衰落和与它族融合的过程。大体说来,4世纪中叶至7世纪初,是其形成时期,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是其发展、鼎盛时期,9世纪中叶以后,奚族由鼎盛转入衰落和与它族融合时期。在其鼎盛时期,军事实力与契丹旗鼓相当,有时还稍过之,被唐并称为东北“两善”。

  辽国建立后,奚族被契丹征服,开始了被契丹同化的过程。有辽一代,奚人的地位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是被契丹人征服的被统治民族,另一方面其地位仅次于契丹人,被契丹贵族利用作为对内镇压其他被统治民族的反抗和对外与北宋等抗衡的工具。

  辽国末年,耶律大石和奚王回离保拥立耶律淳为北辽皇帝。北辽灭亡后,回离保自称奚国皇帝,改元天复,五月为众所杀,这是奚族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也是最后一个政权。女真贵族在灭辽过程中,先是把攻克地区的奚人降为奴隶,编入猛安谋克;后对归附的奚人,各置猛安谋克领之。本来一部分奚人在辽代与契丹人通婚过程中已被契丹人同化,女真贵族强迫奚人分散迁徙,所以到了12世纪后期,奚人迅速被女真人同化融合。金代以后,再不见历史上有奚人活动的记载。

  3.奚族的文化

  奚人地处辽国南部,与中原汉人毗邻的地理优势,使奚人比契丹人更深入地了解和吸收了汉文化。例如,普遍采用汉姓汉名、使用汉文字等。因此,奚人在辽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奚文化也在同化着契丹文化。在文学领域,奚人在辽代中晚期文学发展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音乐领域,奚人发明的乐器“奚琴”,即为如今著名的“二胡”,在汉代即已传入中原。“奚琴本胡乐也……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之。”蒙古马头琴也是由奚琴演化而来。

  因此,奚族在辽代虽臣服于契丹,但其在文化、经济各方面均有了很大发展,且比契丹先进,这也是奚人在辽代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另一个原因。

 
     标题导航
~~~大同文艺评论家曾强当选首届副主席
~~~本报记者 赵永宏
~~~
~~~
~~~——市旅游集散中心董事长李迎东谈古城文旅运营
~~~大同市博物馆 李文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综合
   第06版:专版
   第08版:文旅
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
大同导游线上分享旅游智慧
大同大学“外院青年说”主题活动受青睐
灵丘县3A级景区有了新规划
盘活大同文旅资源
从辽墓壁画中的驼车认识奚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