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本市渔业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这几年,我市水产品市场消费量增长明显,渔业总产值也由去年的1637万元增长到今年的5500多万元,渔业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坚持利用冷泉水、地热水、大水面等资源禀赋,推动净水渔业、设施渔业、生态渔业、都市渔业、休闲渔业等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我市以册田水库、文瀛湖水库为代表的净水渔业,既改善水质,又获得经济效益;以天镇县天之润、灵丘万鑫为代表的设施渔业,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以科学的精养技术,实现鱼类全年的稳产高产;以兴禾稻蟹农场为代表的生态渔业,依托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促进稻蟹种养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以灵丘绿波水产、阳高玉安为代表的休闲渔业,以渔为载体,把垂钓、研学、观赏集于一体,这种业态既满足了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也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曼园新生态休闲农园为代表的都市渔业,则是一种以满足城市消费需求为主的集约化水产事业。5类业态基础扎实,发展势头良好。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过去很多年里大同本地渔业产业却因诸多原因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为此我市出台扶持渔业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成立渔业产业协会,命名第一批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为保护和发展大同渔业资源,培育壮大多种渔业业态,推动渔业产业绿色健康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制度支持和技术保障。

  记者了解到,围绕实现2023年全市水产养殖产量达到9000吨,渔业总产值达3亿元;2025年力争水产养殖产量达到15000吨,渔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的目标,下一步我市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布局好产业基地,推进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渔业市场主体,不断延伸渔业产业链条,特别是在渔业品牌建设上实施好“1+N”品牌战略,推动全市水产养殖向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集约化发展,持续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竞争力。相信品尝美味的“大同鱼”离我们会越来越近,我市渔业产业会走得更快更远。

  □ 本报记者 张晶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本市渔业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铆足干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创新队伍管理 助力乡村振兴
图片新闻
广灵县持续深化“三个一批”专项治理工作
平城区全面提升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图片新闻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我市全力保障防疫药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