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永宏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元素就是从人文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从而释放出新活力,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新篇章。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6月10日和11日,我市开展了众多历史人文特色浓郁的线上线下活动,旨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遗产走向大众。
6月10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平城区委、平城区人民政府、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旅集团主办,平城区委宣传部、市文化馆、平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平城区古城街道办事处、平城区文化馆承办,市体育总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山西品质文化传媒协办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在关帝庙广场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采取线上宣传展示+线下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同市文化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持续宣传《非遗法》《山西省非遗保护条例》等法规,并将有代表性的优秀市级非遗项目拍摄成视频专题片在网上进行展出,每个传统戏曲保护单位展出1期;利用城市大屏幕、电视台、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宣传大同非遗品牌活动;在抖音上添加话题“2023大同非遗日”“古都大同 璀璨非遗”,由“大同文旅星推官”制作成小视频进行展示。线下在关帝庙广场和鼓楼东街开展“乐享非遗”非遗剧目展演、“乐购非遗”非遗购物节、“乐玩非遗”非遗体验活动、“乐赏非遗”非遗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活动上,主办单位相关负责人为大同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部分代表授牌。大同皮具、大同锔瓷、花丝编织、平城秀梅剪纸等技艺传承人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着大同非遗的别样风华。市连环画收藏促进会会长田德宏专为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计了几款炕围画专题展,吸引市民驻足观看,每有市民经过,他都一遍遍地向他们介绍着大同周边地区炕围画发展历程。剪纸艺术家吴秀梅用一张张剪纸诉说着她近年来深入社区、深入老年大学传授剪纸技艺的成果,市民无不为她的无私奉献精神点赞。花丝编织技艺传承人张世海用金属丝编织致敬“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根根金属丝幻化成形态各异的动物、外形逼真的车辆、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居家装饰的各式摆件,令观者大为赞叹。在关帝庙广场,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大同铜器、广灵剪纸、刘老醯儿醋、广盛源中医药、布老虎、大同结艺、广灵柳编、苦荞烧饼、大同皮雕、大同锔瓷、大同绳编等项目展示,还可以深度体验传统工艺融入生活的无限趣味。“西口艺人”李军、王瑞芳夫妇的二人台等非遗剧目演艺也让观众品出了大同戏曲的独特韵味。
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的“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成为此次活动的另一大亮点,数十块图文展板分布在鼓楼东街。精美的非遗图片,详尽的文字介绍,引得路过的游客和市民驻足观看。
在古城内县楼北街,由市北路梆子和耍孩剧种保护传习中心演职人员表演的耍孩儿《狮子洞》选段,妙趣横生,诙谐幽默,吸引众多观众观看。充满活力的舞狮表演,两只狮子起腾跳跃之间,尽显传统舞狮文化的动感。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以大同非遗戏曲为主题的“大同有戏——大同非遗戏曲展”,也让观众在观展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展览展出各类戏服、头戴、乐器、剧本等100余件,通过“粉墨登场”“乐声铿锵”“非遗传习”三个部分,对大同以北路梆子和耍孩儿为代表的剧种进行了全面介绍,增强了观众对非遗戏曲的认识,彰显大同在民俗戏曲等方面的融合内涵。
在大同市博物馆总馆及分馆,一场场生动的社教活动,诠释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传递着大同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6月10日,经过升级改造后的平城记忆馆试运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平城记忆馆举办了“感受刻纸魅力,留住城市记忆”刻纸体验社教活动。不少参与者在动手中感受到了刻纸的魅力,体会着大同城市记忆中纯朴的民俗风情。
衍生自大同市博物馆藏品“莲花纹瓦当”的一种社教活动“莲花纹衍纸”不仅让参与者了解认识了莲花纹饰,而且更进一步向他们普及了北魏文化。
拓片技艺演绎平城神韵。6月10日,市博物馆推出了魏碑拓片制作活动。该活动通过授课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参与者讲解了拓片这一传统技艺,使他们对平城魏碑有了深入了解。
金玉雍容,巧翠华贵。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喜用“翠”字来形容古代女子的温婉、俊美与娇俏。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古代女子戴在头上,越发显得典雅而高贵。从发夹、头饰,到扇子、屏风,从瓷器、漆器雕刻,到丝绸绘画,点翠工艺一直传承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工艺装饰。6月11日,在“大同有戏”非遗馆举行的一场“穿越千年的湛蓝——点翠”活动,让不少参与者感受到了生物之灵与装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