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消化一科李宝山主任在内镜室曹晋南护士长团队的精准配合下,成功完成一例胃间质瘤内镜下胃全层切除术(EFTR)。
患者为老年男性,术前胃镜检查提示胃底可见一大小约0.5x0.5cm粘膜下隆起,表面光滑,活检钳触之可滑动,质硬。超声内镜检查提示胃底可见一局限性隆起,病变呈低声,来源于粘膜肌层,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考虑胃底间质瘤可能。术中进镜观察胃底大弯侧可见0.5×0.5cm大小、粘膜下隆起、表面光滑。用Boston7环套扎器吸入圈套基底,圈套套取全层电凝切除,圈套后可见穿孔,用钛夹封闭创面,观察胃腔充气充分,没有活动性出血。
为了完整切除消化道管壁来源的,特别是固有肌层深层的病变,必须将肿瘤连同消化道管壁全层一并切除,业界将此种内镜切除的方法命名为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内镜切除的同时伴有主动性穿孔和管壁的缺损。
据该科李宝山主任介绍,EFTR 技术主要被应用与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治疗。EFTR的临床应用指征有:1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深层、部分腔外生长、与浆膜层密不可分;2.少部分抬举征阴性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3.少部分困难解剖部位结肠病变;4.NOTES(EFTR+淋巴清扫术。
SMT的治疗是EFTR技术发展的缘起,EFTR技术的未来是消化道肿瘤切除+前哨淋巴结清扫,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新 NOTES”。目前 ESD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标准技术,对于适应症范围内的病变可以治愈,效果等同于外科手术。消化道癌来源于上皮,其转移途径以淋巴结转移为主,且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进展,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也在增加。一般来讲,一旦肿瘤突破粘膜周围固有膜侵及粘膜肌层或粘膜下层,就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目前的内镜下治疗技术就有相对风险。为能够达到根治性切除(RO 切除),传统外科往往需要手术完整切除病灶,同时清扫局部可能转移的淋巴结。随着EFTR技术的成熟,完整切除病变全层,技术上已无困难,如果将来结合有效的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内镜EFTR完整切除消化道肿瘤病变全层的同时,也能进行内镜下淋巴清扫术,这将是 EFTR技术的未来,也将是新NOTES 的真正价值和方向。
李宝山主任表示,他们整个团队将继续秉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科室发展理念,逐步实现人人有项目、个个有专长,努力创新,不断砥砺前行,提高服务能力,为建设好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而努力奋斗。
(市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