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走进医院防保科

——浅谈疫苗与接种

  防保科全称是预防保健科,属于医院的一个综合性职能科室,主要从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健康宣教、食源性疾病监测、预防接种、传染病管理等工作,所以在很多医院也叫公共卫生管理科。

  防保科要完成管辖区域内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如果发生疾病流行后易感人群的应急处理、所管辖区域范围内的儿童进行免疫规划和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工作,另外还需要做好传染病管理、职业病防控等工作。配置健全的防保科还有更多功能,比如说中医推拿按摩、家庭病房、药剂师的合理配药等。可以说防保科的工作比其他临床科室更贴近健康人群,更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防保科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既具有一线临床科室的作用,同时还具备一部分管理职能,所以从人员配备方面来讲,防保科一般会有医师、护士,更完善的防保科在医护的基础上会配备技师、药剂师、推拿按摩师等。

  疫苗有多种分类方法

  防保科最基本的工作是预防接种,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打疫苗。

  疫苗是用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原虫、动物血液或组织等加工制成,作为预防、治疗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生物制剂。严格讲,用细菌制成的抗原性生物制品称为菌苗,用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制成的抗原性生物制品称为疫苗,但习惯上人们把疫苗、菌苗两类制品统称为疫苗。

  经典的或传统的预防接种(vaccination)泛指采用人工制备的疫苗类制剂(抗原)或免疫血清类制剂(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到机体,使人体和群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广义预防接种包括所有人群使用疫苗,如儿童计划免疫、成人常规接种和应急接种、免疫血清类制品的临床治疗等。

  疫苗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剂型可分为液体疫苗或冻干疫苗;按成分可分为普通疫苗或提纯疫苗;按品种分为单价疫苗或多价疫苗;按用途可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按使用方法分为注射疫苗、划痕疫苗、口服疫苗或喷雾疫苗。最常用的是按疫苗的性质,分为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重组疫苗。

  接种疫苗可以效地预防多种疾病,人体所接种的疫苗实际上是各种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通过各种方法将其减毒、灭活,保留其抗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当机体再次接触到同类型病原体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免疫力,从而保护机体免于或者降低伤害。

  预防接种分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

  免疫规划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接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应急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包括儿童常规接种疫苗和重点人群接种疫苗。儿童常规接种疫苗包括:皮内注射用卡介苗(BCG)、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合联疫苗(百白破疫苗DTaP)、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白破疫苗DT)、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R)、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epA-L)、甲型肝灭活疫苗(HepA-I)、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JE-L)、乙脑灭活疫苗(JE-I)、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A)、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AC)。以上这些疫苗可以有效的防止结核病、脊髓灰质炎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腮腺炎、风疹、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多种传染性疾病对婴幼儿的感染,对于提高新生儿存活率,降低新生儿死亡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幼儿期孩子的健康也起到很重要的保护作用。重点人群接种疫苗包括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预防的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EHF);发生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时,对重点人群应急接种的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Anth)和钩体疫苗(Lep)。

  非免疫规划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非免疫规划接种是对免疫规划接种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很多非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对人群威胁还是很大的,一旦患病对个人健康、家庭、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非免疫规划常见的疫苗包括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ACY群流脑多糖疫苗、流感疫苗、AC群流脑结合疫苗、肠道病毒EV71型灭活疫苗、四价HPV(人乳头瘤状病毒)、九价HPV(人乳头瘤状病毒)、重组带状疱疹疫苗(CHO细胞)、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等。

  对于疫苗的接种应遵循优先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本着知情、自愿的原则接种,当免疫规划疫苗与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时间发生冲突时,原则上应当优先保证接种免疫规划疫苗。

  接种疫苗后要按照医生要求,现场留观

  不同剂型的疫苗接种途径也不同,通常为口服、肌肉内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注射部位通常为上臂外侧三角肌处和大腿前外侧中部。当多种疫苗同时注射接种(包括肌内、皮下和皮内注射) 时,可在左右上臂、左右大腿分别接种。卡介苗选择上臂,两种以上注射类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严禁将两种或多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种。两种及以上注射类减毒活疫苗如果未同时接种,应间隔不小于28天进行接种。未能按照推荐年龄完成接种的小于18周岁的人群,应在专业预防保健人员的指导下尽早进行补种,尽快完成全程接种,优先保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注意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疫苗接种后部分接种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接种反应,这种反应可以是全身表现也可以是接种局部反应 ,全身性一般反应多以发热常见,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接种者接种后2-4小时就可出现发热,除发热外还可以伴有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如果仅有发热且低于37.5°C时,可以通过休息多喝水得以缓解;如果发热高于37.5°C或伴有其它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接种局部反应一般表现为局部红肿伴疼痛,一般可以在24-48小时内逐步消退,红肿直径小于1.5厘米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当红肿直径大于1.5厘米时可用干净的毛巾冷敷,出现硬结的可热敷,每日数次,每次 10-15分钟,当红肿大于3.0厘米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上面说到的是一般性全身和局部反应,特别强调,接种疫苗后一定要按照医生要求,现场留观,等确认没有出现急性严重过敏反应后方可离开,一旦留观期间内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以得到及时救治。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公共健康预防措施,使许多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疫苗接种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防治多种疾病的重要屏障,希望通过上述科普让大家对防保科、对疫苗接种有所了解和认识。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防保科  吕皎)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教育
   第07版:健康
   第08版:要闻
高脂血症 心血管疾病的“无形杀手”
口腔溃疡非小事 反复发作很闹心
市五医院成功完成胃间质瘤胃全层切除术
走进医院防保科
如何管理双相情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