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温情的“土特产”

蔺丽燕

  外出学习,回来时买了一些当地特产,打算送给几位同事,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帮助。几位同事中就有朱姐。

  给朱姐发信息,告诉她取东西的地点。翌日,就收到朱姐的信息:特产味道酸酸甜甜,很好吃,孩子们很喜欢。谢谢。得到如此“反馈”,我心里也暖暖的。

  过了几天,又收到朱姐的信息:“我做了蒜泥茄子,纯手工制作,拿给你尝尝,很下饭的。”拂却不了她的盛情,只好将我家的地址详细告知。

  那天,朱姐带着孩子到我家楼下,见到我便说:“茄子拿回去再放两天,就更好吃了。这西葫芦、卷心菜、尖椒和青椒,都是我婆婆院子里自己种的,绿色蔬菜,你放心吃吧。”“这也太多了吧”,我看着满满一手提袋的“回礼”说。“都是自己家的,没个啥。”说罢,朱姐将东西塞进我手里,领着孩子转身离开。

  拿回这些“土特产”,一时间竟想起了母亲。

  早些年,家里种地。每年母亲都会留出二三分地种各种蔬菜瓜果: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蒜苗、西葫芦、香菜、甜瓜、西瓜……因了母亲的精心和细心,我家满园蔬菜瓜果一个个浑圆饱满,个头挺拔,模样可人,关键是口感一流。母亲曾嘱我送给老刘家一篮子黄瓜,说老刘媳妇会腌黄瓜。她自己呢,给张婶儿送过茄子,她知道张婶儿爱吃茄子;给王家送过韭菜,临走时还说,“吃完了再来拿,地里多的是。”

  夏日的餐桌,蔬菜种类丰富。有时候邻居过来闲唠嗑,到了饭点,母亲就留邻居吃饭。一锅豆角焖面,配上蒜泥黄瓜,邻居连连说着“吃好了,今儿这顿饭是吃好了”。偶尔有邻居看见我家厨房地上一堆一堆的蔬菜,也向母亲开口:“把你那豆角和香菜给我拿点。”母亲会乐颠颠地即刻拿出袋子,装上一些送给邻居。

  母亲的慷慨,邻居们记在心上。张婶儿家的鸡蛋,老刘家的月饼,王家的羊杂碎……邻里之间的关系,就是在你来我往中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就是在彼此的慷慨中一点一点变得更加和谐的。

  如今,当我收到朱姐送来的“土特产”时,一时间,心里亦是感慨颇多。古人讲“来而不往非礼也”。生活中的一传一接,一递一拿,一送一取,都有“礼”在其中。这份礼,是感谢,是呼应,是深深的铭记。

  邻里之间也好,同事之间也罢,朋友之间也好,亲人之间也罢,都需要这有来有往的日常交往。这份交往,不是故意讨好,不是阿谀奉承,不是别有用心,而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淳朴、毫无杂质的感谢。当我们都能把“感谢”记挂在心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定会多一些柔软,少一些僵硬;多一些光泽,少一些黯淡;多一些细腻,少一些粗糙。而我们的内心,也因此更加饱满、圆融、温和、善良。

 
     标题导航
~~~米丽宏
~~~赵文新
~~~
~~~袁秀兰
~~~陈晓晖
~~~蔺丽燕
~~~刘云燕
~~~杜明芬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云冈副刊
   第04版:公益
大地知秋
身边的月亮
山水如画
叮叮当当的月光(外一首)
夜里的山
温情的“土特产”
温暖的目送
做个烟火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