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博物馆热”带来的冷思考

本报记者 赵永宏
各地游客在市博物馆参观。 赵永宏 摄
市雕塑博物馆“文物的温度——文物修复系列公开课”现场。 赵永宏 摄

  博物馆到底有多热门?连日来,记者在市博物馆、市雕塑博物馆看到,在入口处,预约观展的观众队伍排成长龙,展厅内人头攒动;团队观展,由讲解员带领分别从不同的楼层错峰参观,可每一楼层的观众还是被汹涌的人潮挤得水泄不通。

  博物馆一直是市民游客深度感知一座城市历史文化魅力的打卡地,今年缘何持续升温?“博物馆热”会一直“热”下去吗?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近日,记者来到市雕塑博物馆。刚开馆不久,已有大量观众在门口排队等待参观,展厅内挤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告诉记者,前不久,他的一名大同亲戚从《大同日报·文旅周刊》看到北京市盲人学校几位视障学生创作的雕塑作品的报道,很受触动,特意打电话让他们过来。趁着孩子还没有开学,他就带着孩子前来观看。“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参观博物馆是个很好的暑假学习方式,尤其是看到视障学生的作品,对于身体健全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这位家长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部文明史,多看看博物馆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在心里埋下文化的种子。

  “这几周,大同市博物馆几乎天天满员,自从打破‘周一闭馆’的惯例,观众每天在3000人次以上。”市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说。

  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博物馆文创产品也走进不少游客的心里。

  走进位于市博物馆一层的文创厅,游客感受到的是异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之美。虎虎生威的可爱小虎枕,独具平城特色的口罩,读书时插上一张颇具文物标识的文化书签,为淡雅的阅读时光平添了一抹生机和乐趣;浅酌品茗时用上一盏“大同蓝”玻璃器具,让喝茶也充满艺术感;给远方的朋友寄去一张明信片,让他乡故知品味平城深厚文化;为心中挚友挑选一条忍冬纹丝巾,感受浓浓的平城温度,卡通塑料指甲刀、石雕力士图案打火机、瓦当纹样折叠购物袋、兽面瓦耳机、铜铺首吸盘毛巾架、八曲龙纹菱花形铜镜钱包、陶连枝灯拼装玩具、釉陶牵驼俑T恤等,有趣、有爱、有内涵。不少游客表示,带一件文创产品回去,感觉此行没有白来。

  “博物馆热”缘何兴起

  “知来处,明去处。”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件件文物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沧桑,抽象、模糊的历史从而变得具体生动。市雕塑博物馆馆长张万军说,在“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公众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正在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及其创新伟力。从7月18日起,市雕塑博物馆为了配合“溯源·寻根——大同考古纪实展”而策划了“文物的温度——文物修复系列公开课”。每一次活动,参与者不仅了解了考古工作者、文物修复师对职业的执著探求,更深度感受到大同历史文化的魅力。

  青少年“研学热”带动了“博物馆热”。今年暑期,“研学热”不断升温,研学旅行成为不少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研学旅行中,一般都会安排参观博物馆。

  3D投影技术让静态的展品动了起来;AR智能导览眼镜让观众能通过语音指令、视觉识别观赏文物;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展品特性,以最佳的方式展示文物……借助数字技术,博物馆的文物也玩起了“说唱”,在社交媒体上赢得了众多年轻人的心。“今后,越来越多的人会把参观博物馆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云冈研究院相关人士说。

  “有更多的游客关注和走进博物馆,这让我们深感欣慰。但参观博物馆也不是人越多越好。如果观众过于拥挤,就很难在舒适的环境中欣赏展品,而且还可能导致展厅空气湿度等条件的波动,对文物状态保持造成一定压力。”采访中,我市多位文化学者表示。

  他们建议,博物馆可考虑采用按小时预约入场、延长开放时间、举办网上“云展览”等方式,让观众有更好的参观体验,保持博物馆秩序,保证文物安全。

  业内人士建议,公众不宜把博物馆当成景点和游乐场,不必以从众心理去“打卡”;在参观博物馆前宜提前做好功课,以便在观展时有更深的体悟;对一些热门博物馆,尽量在暑期高峰后再前往参观。

 
     标题导航
~~~庞善强
“融合之都 从此大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记~~~崔莉英
~~~
~~~本报记者 赵永宏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文旅
   第08版:公益
革命老区瓮城口
向北千里 寻觅古大同
浑源县妇联开展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
“博物馆热”带来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