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瑞芳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专家表示,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发现心理、行为异常时应及时就医,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小宇是一名高中生,学习成绩一般,最近一段时间情绪低落,时不时还会发脾气,父母双方都忙于工作,没把小宇这些情况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小宇突然抱怨一上课就头疼,后经医生诊断为抑郁症,需要休课并进行药物治疗。小宇的父母懵了,怎么到了要休课的地步?
“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很常见,我们经常会质疑学生到底是真的抑郁了还是逃避学习的借口。特别是因此不能参加中考、高考的案例也很多。”大同现代脑科医院失眠抑郁科主任王晔介绍,近年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增高,“我们在门诊中遇到一些案例,有的孩子已经发展成重度抑郁症,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家长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说,由于儿童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出现心理问题往往被当作正常现象。不爱说话、排斥和他人交流、经常提不起兴趣……和青春期现象不同,这不仅仅是情绪问题,还应接受心理疏导。
“青少年的抑郁症诊断标准、诊断体系与成人是一样的,不过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大脑均处在快速发育的阶段,有时症状不像成年人那么典型。”王晔介绍,诊断过程中,医生首先要做病史的采集,一般是从养育者那里了解孩子的主要症状及发育状况,然后进行精神检查,了解孩子的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心理过程。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评估,包括自评量表、他评量表,以此来综合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抑郁状态。
王晔介绍,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有三大主症:一是情绪的低落,二是兴趣的减退,三是体力精力的下降;有些抑郁早期通常会出现躯体化症状,比如胃肠不适,胸闷憋气、有些还会出现境遇性周身不适,食欲减退;情绪激惹或低落、不善于表达,头疼睡眠障碍等。
“上述症状,如果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并且持续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做出抑郁症的判断。”王晔说,“很多人今天情绪不好,明天情绪转好,不管当时有多严重,都不能称为抑郁症。只能称为抑郁状态或抑郁情绪。”
王晔介绍,青少年面临学业、升学与交友等方面的压力,但是正值青春期的他们,身心都处在不稳定状态,时常感到彷徨和迷茫,而父母对这一变化没有充足准备,难免无意识地打压孩子的负面情绪,导致青少年心理压力增加,严重的出现划伤手臂,甚至轻生。
“能够早期发现孩子心理问题的父母并不多,大部分父母更多关注孩子的社会功能,如孩子的学业有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对于孩子的焦虑、烦躁、发脾气等情绪变化,很多父母会理解为孩子可能到了青春叛逆期,等青春期过去自然就好了。采访中王晔主任介绍:“有些经过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确诊孩子为抑郁症后,还有家长认为孩子是为了逃学而装病的。现在有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过度化的倾向,有点风吹草动就给孩子扣上有心理疾病的帽子。也有人觉得可以不用看大夫,自己在家里调整就好了,这都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她介绍,抑郁障碍也分轻重,轻症病人不能过早地被扣上重度抑郁的帽子,即使是重度抑郁也是可以治疗的,而且能治疗得很好,最重要的是及时向心理、精神科医生求助,得到相应适合的施救。
她介绍,目前对于轻度抑郁情绪,首选心理治疗为主,持续3个月再进行评估,如果是中度及以上,要以药物治疗为基础,并辅以心理治疗,需要综合干预来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其社会功能。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需要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案,有时还要辅以饮食、运动、比较严重的需进行物理治疗。但是比起治疗,帮助青少年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才能防患于未然。
“现实环境中或多或少都有压力,包括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作为家长,首先要允许青少年出现负面情绪,发觉孩子有负面情绪后,避免慌张、甚至抱怨。父母最应该做的,首先要接纳、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并帮助孩子寻找负面情绪的来源,帮助孩子解决引起负面情绪的压力源。同时,鼓励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增强情绪调节能力。”王晔说,帮助青少年顺利走出情绪障碍,需要家庭、学校、医院协作合力,由三方一起为这些暂时不适宜回学校正常上学的孩子创建一个“心灵驿站”,供他们喘息,等待他们“满血复活”了再重新回到“赛道”。同时,家庭治疗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家长往往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