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历史文化名城视野下的博物馆发展

——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例
大同红色记忆馆社教活动。任冬 摄

  大同市博物馆  任冬

  当代博物馆的发展早已进入“开门建馆”的时代。近年来,全国各级博物馆正在不遗余力地摸索新的发展模式,而“合作与共享”也成为方兴未艾的主题。

  大同市博物馆自1958年始建以来,经历了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大同文博事业的发展历程。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大同市博物馆不断整合大同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在构建大同市文博体系与助力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准确定位,整合区域资源

  大同的历史发展始终围绕着“民族融合”这条脉络进行演绎。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包括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大同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也为大同历史文化留下了独有的特色,如“都城文化”“佛教文化”与“边塞文化”交相辉映的大同历史。

  因此,大同市博物馆的馆藏范围和展陈设计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展开。拓跋鲜卑定都平城为古代大同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鲜卑文化和西域文化与汉文化一并交融,给大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大同市博物馆自建馆以来,立足魏都平城的遗存和本地区地上地下丰富的鲜卑遗物,不断引入、整合包括整个雁北地区的文物与人力资源,丰富馆藏品,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为保护历史文物和再现北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新馆内“魏都平城”展厅的文物也是本馆文物之精粹。

  辽金时期,西京大同,这也是大同历史上第二次繁荣期。本馆在这一时期藏品的收集与征集上大多以墓葬出土文物为主,范围涉及市区及周边县区。这一时期的文物精品尤以宗教造像为精,体现了辽金时期灿烂的佛教文化,与云冈石窟、悬空寺等文化遗存遥相呼应,展现了大同“佛都”的千年美誉。

  大同在明清时期是北方军事重镇,承载着拱卫京师的重任。故而,这一时期风俗“尚武”。本馆“明清重镇”展厅的火炮、马车、兵器等文物也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此外,展陈的关帝庙窖藏佛道造像群、明铜香炉、漆器等文物和市工商联捐赠的八仙拜寿铜像也反映了边塞重镇浓郁的生活气息。

  可以说,本馆在文物收藏、展陈设计和对外宣传方面,定位准确,主要围绕“都城”“边塞”和“佛教”三个主题集中展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当然,这也得益于本馆开展工作一直坚持的“整合”理念。

  二、延伸带动,形成整体

  大同市博物馆作为大同市文博系统的中坚力量,也承担着本市博物馆系统组织架构的重任。如果说本馆是对古代大同历史的集中展现,那么,近现代与当代大同更需要大书特书,从而构成完整时间体系下的历史文化名城记忆。本馆针对馆内场地限制与馆外资源情况,分别于东城墙下沉广场分设梁思成纪念馆和平城记忆馆。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经在大同为勘测云冈石窟和市内古建筑奔波,其考察成果为保护和宣传云冈石窟与大同辽金古建筑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精美绝伦的古建筑以特有的价值和魅力被世人所熟知。1961年,云冈石窟、华严寺和善化寺三处文保单位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新中国成立之初,梁思成先生和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曾提出将北京新旧城分开建设以保护古都,遗憾的是“梁陈方案”未能在北京实现。60多年后,“梁陈方案”在大同变成了现实。可以说,梁思成先生与大同现当代历史有着非常深的渊源。

  平城记忆馆是本馆专门为展现大同城市发展而设立的分馆。馆内陈列展览分四个主题:昨天今天、十年回眸、古城影像、改革年代。四个主题分别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着大同的古代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其中既有对民俗和市井文化的描绘,也有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同记忆。此外,本馆还与市内其他文保单位,如市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市考古所、华严寺、云冈石窟等进行资源共享与合作。合作涉及到文物资源普查、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文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互通等方面。这样,在大同市博物馆的牵头与带动下,大同市文博系统的发展正在逐步形成联通互动、整体协同的模式。

  三、共享社会资源,创新发展模式

  (一)转变主管理念,引入理事会制度。2008 年以后,国家鼓励和推动博物馆建立以理事会制度为代表的治理制度。2015年,《博物馆条例》对建立理事会制度也作出了明确提示。

  在此基础上,本馆在大同市文物局的指导下构建理事会制度。在制定章程的基础上,选举了理事会理事 ,其专业背景涵盖了文物、文化、媒体、银行、教育、企业等方面,组成大同市博物馆理事会。

  (二)管办分离,尝试文保单位的“公私合营”。大同明堂遗址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就类似于“公私合营”的合作模式。公园及周边商业项目的营建开发与后续的经营由第三方企业负责,而园内“北魏明堂遗址陈列馆”的建设保护与管理权限则收归大同市博物馆所有。整个公园免费开放,供市民和游客休闲旅游。这样既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又实现了北魏明堂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双赢,成为大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成功案例。

  四、博物馆发展新方向

  (一)丰富私人博物馆。大同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了上述历代的文物遗存外,流传的社会民俗和行业文化等遗产也精彩纷呈。与此相应的是大同民间文玩爱好者和专业藏家数量较多,以及文玩市场的兴盛。大同市博物馆可以在技术、展陈等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二)新建更多专业博物馆。借鉴苏州、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博物馆建设经验,大同应该新建更多的专业博物馆。

  五、结语

  大同市博物馆在发展方面除了“独善其身”外,还拓展新的发展模式,不断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带动相关文化事业群体共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形成了大同文博事业“百花齐放”的局面。虽然本市博物馆事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我们仍旧需要不断深化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在借鉴国际、国内博物馆发展先进理念的同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整合区域资源,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推动大同历史文化名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标题导航
~~~
“融合之都 从此大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系列报道~~~——访山西大同大学教授马志强
~~~汪海
~~~——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例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旅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公益
新旺街道举办“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画展
嘎仙洞祝文和云冈石窟艺术 都是北魏民族融合的记忆丰碑
强化体验式参与度 加强非遗老字号在古城的活化利用
历史文化名城视野下的博物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