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北魏平城佛教与丝绸之路

大同市博物馆 张雁红

  丝绸之路既是一条中外商业贸易交通要道,也是东西方之间进行政治交往、文化交流的传播之路。丝绸之路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的具体路线和起点往往随着朝代更迭而变化。北魏王朝通过对丝路的经略,使首都平城成为北魏时期丝绸之路东端起点,丝路贸易呈现一派繁盛景象。平城丝路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对佛教的兴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北魏平城时代对丝路的经略

  由北方游牧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最初并没有扬威异域、柔远怀来的政治愿望和经济实力。据《魏书》载,道武帝建都平城时,“经营中原,未暇及于四表”,主要以今山西、河北为中心逐步扩张疆土,还没借域外进贡而获取奇珍异物的理念,具体表现为“西戎之贡不至”。其时,也有大臣奏请像汉朝那样通西域以“振威德于荒外”“致奇货于天府”。但当时情况是,北魏王朝初立,致力于南征中原、北伐高车,道武帝认为如果通西域反而会造成“海内虚耗”,不仅无利可图,反而会加重百姓负担,故未采纳大臣的建议。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后,继承了这一传统,也没有采取任何经营西域的举措。

  太武帝继位后,先后“扫统万,平秦陇,剪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郭定四表,混一戎华”,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北魏王朝的疆域范围。随着北魏势力日益强大,中原地区的统治日益巩固,太武帝认识到控制丝路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对西域的政策由最初的消极漠视变为积极经营。

  从太武帝起,丝绸之路上出现新的局面。北魏平城时代与西域的交流主要在太武帝灭北凉政权之后,虽此前也有零星交流。北魏声威远达西域,先是西域诸国有通好意愿,入朝进贡。紧接着北魏太武帝也派出使者出使西域,自太延元年(435)至太延五年(439),每年都有西域诸国使节到访,太武帝也多次派出使者出使西域,平城与西域的线路交通畅达。太延元年二月,“蠕蠕、焉耆、车师诸国各遣使朝献”。五月,“遣使者二十辈使西域”。

  六月,鄯善国遣使朝献。太延二年八月,“遣使六辈使西域”。王恩生、许纲等人出使,因柔然阻拦,此行未果,但已开中西交通的先声。接着北魏“又遣董琬、高明等多赍锦帛,出鄯善,招抚九国,厚赐之”。董琬一行在乌孙王的帮助下到达破洛那(即汉时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国费尔干纳盆地)、者舌(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两国。后董琬、高明回到平城,随行而来的有西域十六国的使节,俱来贡献。“自后相 继而来,不间于岁,国使亦数十辈矣 。”北魏与西域诸国互通使节,频繁往来,正是北魏对线路经略初步成功的体现。在北魏与西域往来的丝路畅通后,当时北魏最大的敌国柔然不甘心丝路垄断权的丧失,从中作梗,因此北魏与柔然的关系再度紧张。为夺取对丝路的控制权,太延五年,北魏大举伐柔然。同年,北魏灭占据丝路重要枢纽的北凉国。太平真君六年(445),北魏用兵鄯善,鄯善国投降。太平真君九年(448),以韩拔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镇鄯善。悦般国愿与北魏夹击柔然,北魏派万度归西征,攻克焉耆和龟兹,命唐和镇守焉耆,积极与柔然争夺西域。此间,北魏也频繁遣使西域,远至南亚、波斯和拜占庭。太平真君十年(449),太武帝亲征柔然,柔然单于远遁,其部落千余家归降北魏。

  北魏在征伐柔然中劫掠了大量财物,包括来自西域的珍宝,意识到通西域收获颇大,西域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因此保证丝路畅通,经营西域势在必行。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北魏终于取代柔然,把西域纳入版图范围,控制了丝路沿线诸国,丝绸之路再次畅通,北魏与西域诸国的使节和商旅往来更加频繁。

  文成帝、孝文帝时与西域的交往继续发展,直到北魏末年。这一时期,由于嚈哒强盛,葱岭以西丝路进入一个稳定通畅时期,这也是北魏与西域交通进入一个兴盛期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北魏与南天竺、萨珊波斯和拜占庭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彼此使节往来频繁。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前后,其单一的游牧经济结构,无法生产供应大量的铁器、布帛及丝绸等奢侈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因此,拓跋鲜卑一直重视同其他民族进行贸易活动。北魏建立后,为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太武帝积极与域外沟通,打通丝绸之路,就体现了这一点。打通丝绸之路不仅奠定了北魏王朝在西域诸国民众心目中的大国尊荣与权威,而且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物品对北魏皇宫贵族们也是极富吸引力。据《洛阳伽蓝记》载:“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柳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北魏平城时代,尤其是太武帝之后,随着北魏对西北地区的军事征服及北魏与柔然关系的缓和,使得北魏保持了长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为中西交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尤其是北魏皇帝对丝路的大力经略,直接促成丝路的繁荣。

  二、北魏平城时代佛教的盛传

  北魏时期,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首都平城寺庙林立,僧侣信徒众多。佛教在北魏平城时代完成了从被统治者开始接受到兴盛的发展阶段,并为洛阳时期的全面繁盛奠定了基础。

  北魏平城时代丝路畅通,胡商往来,物资交流繁荣,而在精神层面最重要的交流就是佛教的传入。

  北魏建都平城之前,平城地区受佛教文化影响比较薄弱,但佛教在北魏平城时代却得到迅猛发展。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在建都平城后才开始接触到佛教,天兴元年(398),即定都平城的第一年,道武帝就下诏:“敕有司,于京师建饰容范,修整宫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是岁,始作五级佛图……别构讲堂、禅堂及沙门座,莫不严具焉。”之后,明元帝又在“京邑四方,建立图像”。虽太武帝一度灭佛,但是文成帝即位后,佛教迅速恢复和发展,由凉州迁到平城的高僧师贤、昙曜先后担任北魏掌管佛教的最高官职“道人统”。

  北魏强行迁到平城的凉州民众中还有数千僧侣,史称“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东移”。从凉州来平城的僧侣包括僧朗、玄高、慧崇、师贤、昙曜等高僧。当大批北凉僧侣迁到平城后,他们不仅精于禅业,还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很快与平城皇室建立亲密关系,成为佛教发展的主力,平城佛教迅速发展起来。北魏灭北凉实际上把凉州繁荣的佛教文化整体迁至平城,此后,凉州地区再无高僧出现。可以说,从文成帝至孝文帝迁都洛阳前的平城佛教,信仰主体是凉州高僧。

  随着佛教东传,北魏都城平城不仅修建起规模宏大的寺庙,还开凿了众多的佛教石窟。昙曜受河西建石窟佛寺的影响,也有兴建佛寺开凿石窟的经验。文成帝时,由北魏皇室出资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具体主持开凿的就是凉州僧人昙曜,所用能工巧匠也多是凉州人士。献文帝、文明太后、孝文帝都崇信佛教,建塔立寺。

  由北魏皇室和僧侣的共同奉佛下,平城佛寺大兴,至太和元年(477 ),平城内有新旧寺院百所,僧尼 2000 余人,四方有寺 6478 所,僧尼 77258人。丝路东段的贸易路线也是佛教徒进入中原传法的路线,因此,丝路的畅通也保障了佛教顺利东传。受此影响,平城乃至中国佛教都有很大发展。平城地区留存至今的北魏佛教遗迹不仅有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还有众多的佛教造像,它们是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直通平城,中西文明交融的最好物证。

  平城佛教的兴盛是北魏皇室和北凉僧侣的功劳,可以说,平城佛教是北凉佛教的继承和延续,而丝绸之路的畅通是平城佛教传播的根本保证。

 
     标题导航
~~~
~~~温鹏毅
~~~
2023年中国农业期刊学术年会暨农业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会召开~~~
~~~大同市博物馆 张雁红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文旅
   第08版:特稿
杨树林入选中国作协2023年会员名单
千里繁花
平城区白登山街道举办廉洁文化专题画展
万人线上关注大同大学期刊学术年会
北魏平城佛教与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