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长城脚下是故乡

袁秀兰

  故乡就在长城脚下。我们经常会跑到长城脚下看长城,或近观,或远眺。

  故乡是一个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塞北小县,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境内有东汉、北齐、明代三个朝代的长城遗址。

  故乡的长城是绿色的。她的脚下布满小草的身影。春天刚刚走近,小草们便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拱了出来,仿佛一颗颗绿色的小星星,悄无声息地驱赶走了冬的荒芜与清冷。它嫩绿的光,转瞬让世界焕然一新。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醒来了,绿色的小草茂盛了田间地头,茂盛了河岸山崖,茂盛了曲曲弯弯的小路,也茂盛了我们的心。拾捡鸟语花香,拾捡一片片温暖的阳光,拾捡洒落在月色里的羞羞涩涩的柔情,以长城为背景的春天,是那么生动迷人。小草给长城涂上了香喷喷的绿,妖娆着岁月的风。长城脚下的小草怀揣着绿色的浪漫,轻轻掀起春天的衣角,摇动着带露的叶片,留下细细嫩嫩的天真。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在长城脚下的春天里,不敢惊扰这属于长城的小草,生怕自己的脚步声,会牵引到小草的目光,想让这绿色的美,成为一幅亘古的画。远处的绿浓浓的,近处的绿深深的,我们总是被这绿编织的春天所感动。悄悄唤起童年的回忆,过去的日子,遥远而又清晰。屋檐下燕子的歌声,油菜花上的蜻蜓,挂在枝头的那弯月牙儿,犹如我们童年的目光穿过时空,喜悦与心酸,欢笑与泪水,一齐涌上心头。长城脚下的小草生生不息,蹁跹着生命温馨的舞蹈。它清澈的目光荡涤着尘埃,散发着顽强的光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长城脚下的小草,不需要精心呵护,只要有一把泥土,一束阳光,它就会欣喜无比,把全部的爱献给大地。

  故乡的长城是响亮的。小时候,我们在上学路上,会随手从路边折几枝嫩嫩的枝条,或柳树或杨树或者别的叫不来名字的植物,用小手轻轻拧出几枚小笛子吹。粗树枝拧出的笛子吹出的声音低沉浑厚,细树枝拧出的笛子吹出的声音尖细嘹亮。柳树笛子柔软又坚韧。杨树笛子脆脆的一副笨拙的样子,笛子长声音亮,吹起来稍微费点劲儿。笛声与我们的笑声一起,在绵延的长城下,肆无忌惮地飘荡。

  故乡的长城是彩色的。草木葱茏的时节,长城脚下飘动着油菜花的身影,飘动着荞麦花的身影。远远望去,一垄垄绿油油的莜麦,铮亮的蓝色胡麻花儿,粉色的豌豆花,马铃薯厚墩墩雕花一样的叶子,紫色或者白色的花朵,轻轻摇曳在风中。放学了,我们采一把路边的野花,比如蓝色的小雏菊,黄色的蒲公英,粉嘟嘟的“鞭炮花”。“鞭炮花”其实不知道是一种什么花,是我们给这个叫不上名字的花起的名字,因为它落花之后,结出泡泡一样的果实,用脚一踩就会发出“啪啪”的响声,所以我们叫它“鞭炮花”。我们用树枝编好凉帽,然后插上这些花朵,或者干脆编个花朵凉帽,戴在头上,香喷喷的树叶花朵凉帽,美丽着我们的童年,美丽着故乡的长城。

  故乡的长城是芬芳的。秋天来了,放眼望去,长城脚下,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谷穗沉甸甸,玉米金黄黄,高粱红脸膛。到了收割的时候,大人们每天早早就起来了,拿着镰刀,挑着箩筐口袋,到地里去割谷子割高粱收玉米。汗水湿透衣裤,脸上阳光灿烂,心里蜜一样甜。不上学的日子里,我们跟在大人们身后,掰下一个个玉米,装到口袋或箩筐里。秋风吹过,树叶像蝴蝶一样飞舞着与我们摩肩擦背。有时飞落在我们的衣襟上,亲昵地给我们的衣服缀上一枚树叶纽扣。金色的阳光,落一地温馨,落一地灿烂,落一地芳香。

  故乡的长城是巍峨的。北风吹来的时候,冬天带着雪花翩然而至。故乡的每一棵树,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穿上冬的盛装。故乡的长城从遥远的地平线走来,诉说着边关冷月、铁马秋风的故事。它蜿蜒的身躯,穿过薄云,时而盘旋,时而飞扬,时而翻转,时而荡漾。轻歌曼舞,激情澎湃,驰骋万里,势不可挡。它强大繁荣挺拔,在最寒冷的日子,偏偏呈现出最为灿烂最为瑰丽最为惊心动魄的美。它载着不朽的岁月,以一种巍峨雄壮的姿势奔向远方。

  长城脚下是故乡。

  故乡的长城是一首歌,永远萦绕在我们心窝。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云冈副刊
与书耳语
长城脚下是故乡
乘着新时代的春风
岁月的记忆
长相思·追念殷宪兄
癸卯初冬寄远
时光的喟叹
五台县的“董永故里”
秋染摩天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