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永宏
大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每一次站在大同这片热土上,他都无限感慨,内心涌动着无尽的情思。他虽然不是大同人,但大同的历史文脉、人文内涵已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内心深处。“大同拥有人类游牧文明留下的最伟大的艺术宝藏,从建筑、雕塑、壁画、琉璃都有着新鲜喜悦之情、阳刚健动之气、浑博大气之态,这种气息也继承在今天的大同人身上,正是缘于他们对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热爱,才让我爱上大同,潜心研究大同历史文化,并在我的新书《大地上的山西》中为大同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就是姜剑波,一位多年深耕文化旅游的著名文化旅游学者、山西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山西秘境书房联合创始人。《大地上的山西》是姜剑波带领创作团队历经30余年艰辛研究,用4年时间精心创作的89万字山西典藏级人文地理著作。
11月18日,姜剑波来到大同,在市图书馆“大同文化大讲堂”和古城东南邑一苇书坊作了两场《大地上的山西》分享会。两场分享会,姜剑波均以“大同:游牧人的‘美丽新世界’”为主题,详细阐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前世今生。两场分享会虽然主题相同,但姜剑波独辟蹊径,为书友梳理出不一样的大同文脉。
姜剑波说:“位于山西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交接处的大同,历来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的最前沿。农耕人视这里为‘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的苦寒边塞,而在游牧人眼中,这里却是充满无限可能的 ‘美丽新世界’,在一次次‘乌托邦’式的梦想与实践中,他们奋力追求着如赫胥黎笔下‘美丽新世界’ 般的极致愿景,为了这个愿景,他们的目光从未离开过前进的方向。正如纪德所说:‘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他知道他航向何处吗?他的目标只是前进,一直向前进。’”
在市图书馆“大同文化大讲堂”,姜剑波以大同自然地理的演变——大同上古文明的生发——大同文明融合的历程——大同游牧艺术的遗存为主脉,提出并论述了“大同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游牧帝都”这个命题,阐述了游牧文明对于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重要性。
在一苇书坊,姜剑波以地理地缘——生产方式——社稷礼乐——民族融合——大同世界的逻辑链,并对比东西方文明诞生的背景、内在逻辑、不同价值、未来走向,站在现代世界背景下,向大同书友阐述重新发现并认识山西、认识大同的价值和意义,阐释“认识中国,从山西开始”这个命题的深刻立意和内在因果。现场,姜剑波全情分享,书友专注听讲。分享会结束,书友踊跃提问,热烈互动,深刻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火花。
围绕《大地上的山西》,姜剑波在分享中谈到,阴山余脉和恒山山脉如括弧般围护着大同,若人凝视远方的眉眼:阴山主脉和土默川像是棱角分明、轩朗开阔的眉宇,云门山、采凉山、马铺山、洪涛山连成宽厚的上眼睑,恒山主脉构成削薄的下眼睑,上、下眼睑间就是地处东亚农牧交错带中心的桑干河上游盆地(广义的大同盆地),盆地正上方镶嵌着的就是乌金色瞳仁——大同城。在姜剑波看来,大同是包容的,是开放的,文化根脉的相连相通造就了大地上的山西独有的内涵。
现场还展示了这部760页、重达两公斤的煌煌巨著。书中精美珍贵的67幅手绘地图,150位摄影师拍摄的361幅山西风光图片,堪称山西文旅“大片”,令人赞叹。姜剑波说,《大地上的山西》以“天、地、神、人”为主脉络,融合了自然、土地、精神、社会四个空间,精选了山西的28个人文地理坐标为星宿,次第点亮中华文明探源的曙光,鞭辟入里地梳理、论证和阐释了“认识中国,从山西开始”的文化脉络。而涉及大同篇章,《大地上的山西》在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和景区概念后,重新照亮了大地上的山西,重构了以山西为基点的“古中国”版图:如“大同火山群”一篇,以火山群为切入,实则为引出“汾渭裂谷”这个宏大地理概念。书中提及的坐标虽然没有按行政区划分区归类,但28个人文地理坐标犹如28星宿,涵盖全省11市。行政归属只是一个地域标志,这些地域标志之间却有着一定的文化联系。比如看《五台山》《系舟山》《大雁门》三篇,其实太行八陉、大同火山群、恒山等都与其紧密关联;看《白银谷》一篇,实则太行八陉、大同、太原、白银谷、杏花村、张壁、碛口、霍山——广胜寺、沁河古堡群、古建金三角、河东盐池等篇都深度涉及晋商文化。书中还附有1.2米《云冈石窟全图》手绘长卷,细腻生动,全面展示了云冈石窟独特的文化内涵。
姜剑波说,追溯大同历史,回望长城内外,边墙以外,是部落联盟制度;边墙以内,是封建世袭制度。两种制度,有冲突,有交流,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一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从秦汉至明清,每朝每代的发展演进都给我们留下了两种制度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足迹。
翻开《大地上的山西》,大同像一幅壮美的“画轴”,向着远方,向着新的梦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