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雁 通讯员 韩文虎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有力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坚持育人主线
着力提升未成年人综合素质
全市教育系统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八个相统一”基本原则,推动思政课因时而进、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打造“红色课堂”,用好思政大教材。我市充分用好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创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场所,把大同感人的党史故事作为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教材,引导青少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目前,全市累计有100多所学校、1万多名学生参加了“红色研学”活动。
打造“实践课堂”,拓展思政大场域。全市教育系统结合地区地方文化特色,开发了“学党史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研学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等40余条研学线路和耍孩儿、大同煤雕等50余门线下研学课程,每年组织3万人次中小学生参加综合研学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打造“网络课堂”,构建思政大课群。我市教育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用活二维码、实景投影、VR小程序等校内“加油站”,让信息技术成为师生学习成长的“充电宝”,成为教师打造优质思政课的“教学神器”。
坚持关爱重点
着力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为了严防特殊群体出现辍学新增反弹的情况,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常态化开展了控辍保学工作,构建严密、精准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重点关注家庭困难、学习困难学生,以及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今年,全市共资助学生14余万人次,实现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全覆盖。
我市持续强化家校社联动,坚持将教育作为未成年人保护的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为未成年人保护夯基垒台。健全“家校共建”工作机制,在中小学校普遍建立了家长学校,完善了家长委员会、家长接待日和家访制度;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探索建设社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站,成立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目前,全市有600多所学校成立了家委会,400余个社区建立了家长学校和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坚持预防为主
着力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全市教育系统健全未成年人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各学校建立了党组织书记、校(园)长牵头,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学校法治副校长、相关处室负责人、班主任、家委会成员等参与的矛盾纠纷联动调处机制,排查化解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纠纷,解决好重大隐患和突出问题。此外,为了不断增强中小学生法治理念,我市还积极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为全市466所中小学校配备了法治副校长,实现了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
全市教育系统强化法治校园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大同市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全面指导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主动公布《大同市教育局2023年普法责任清单》,明确普法内容、普法对象、普法举措和责任领导;制定《大同市教育局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细化落实责任,目前,已创建“大同市依法治校示范校”18所,并择优推荐15所学校为“山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切实做好2023年度“宪法卫士”行动计划,目前,已有18.5万名学生参加了此项行动计划;组织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山西省决赛,高中组演讲选手获全省一等奖。
为了凝聚工作合力,切实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我市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平台的若干意见》,建立联防联控、特殊学生心理关怀、心理危机识别干预等10项工作机制;抓实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义务教育学段每学期心理健康课程或专题活动时间不低于6课时,高中学段每学期不低于8课时,保障了相关课程及活动的落地落实;建立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各中小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心理筛查,分层分类建立学生心理台账,重点关注单亲、重组、留守、残疾等特殊学生及家庭,有针对性地做好关爱、救助等工作;组建心理教师志愿服务团队,设置12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咨询热线和11个邮箱,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