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如何营造节日氛围,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摆在眼前的一件大事。尤其在县区乡村,应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文艺活动中,移风易俗力促乡风文明进步,让新事新办、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遍吹云中大地。
移风易俗,移的是不正之风,易的是不良之俗。受不良风气裹挟,现在很多人担负着额外的负担,特别是婚嫁事宜办理,动辄高达几十万元的彩礼、节节攀升的份子钱、讲排场比阔气的请客宴席,愈演愈烈的陈规陋习,不仅给群众带来较重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没有底线的恶俗婚闹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力促乡风文明进步,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移风易俗,倡导简朴、节俭、现代的办事方式,既把喜事办得红火热闹,也大大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是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减负”工程。
风俗习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吸收,需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推陈出新,既要肯定优秀文化,也应摒弃糟粕文化。唯有移风易俗除旧布新,文明路上才能轻装上阵,在新时代展现新风貌。
深化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为群众心之所盼。如何把人情负累减下去,把良好风尚加上来,需要自上而下地依法依规治理,才能行之有效。当前,一些地方把移风易俗写进了村规民约,红白喜事怎么操作,提倡什么新风,反对什么陋习,什么能做,什么不该做,明明白白写在墙上,群众办事由此有了参照和依据。同时,通过开展文明积分活动、开办道德超市等创新方式,以及最美家庭、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的评选和示范带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自治,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乡风文明进步。
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需要党员干部带头作表率,这样群众才能心服口服、积极响应。与此同时,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学习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创新教育引导方式方法,以绵绵之力建长久之功,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水准和群众精神面貌,让群众在良好风尚的践行中收获到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