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元明瓷器上的龙纹演变

大同市博物馆 张晶晶
元青花云龙纹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钵 故宫博物院 藏
元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 藏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故宫博物院 藏

  元明瓷器上的龙纹演变

  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

  ——《管子·水地》

  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和崇拜,使得龙纹成为古代工艺美术品上最常见的装饰之一。无论是在古建筑、玉器、青铜、陶瓷、家具还是绘画等器物上都可以看到大量龙的形象。从古至今,龙的形象不断演绎进化,完成从古朴到细致、从抽象到写实的转变。元明时期,瓷器龙纹风格多样,于细微之处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元代龙纹:矫健威严,大气彪悍

  元代时,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龙纹形象在瓷器上大量涌现。此时的龙纹逐渐脱离了宋代刻、划、印等胚体装饰技法,向绘画转变,在瓷器龙纹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元代的龙纹造型艺术特点是:龙身修长似蛇,细颈,身饰圆弧鱼鳞纹或斜网格状纹。龙头呈扁长形,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数绺长发后扬,龙角似鹿角后展;龙眼有神,睫毛不明显,龙眉形如火焰;张口露齿,龙嘴上翘。通常仅下腭有须,上颌部不见双须。四足肌肉结实,关节弯曲,爪张而有力,龙尾较秃,肘毛、尾鬃呈尖尾或火焰状。元顺帝时期对龙纹的使用有了明确的规定。曾颁布禁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 (《元史·舆服》)。故从现存元代瓷器来看,龙纹多为三爪龙、四爪龙纹,五爪少见。龙纹四周多以海水、云气及火焰装饰,构图多样,形成了云龙纹、海水龙纹等固定样式,一直沿用至明清。

  整体来看,元代龙纹矫健威严、大气彪悍,其凶猛的气势形态与元代帝王善战、重武制相吻合。

  明代龙纹:威仪棣棣,雄伟端庄

  明代早期,龙纹承袭元代特征,小头,细颈,细长身,鳞状龙纹。龙爪有三、四、五趾,多为五趾。洪武年间一度出现“猫脸龙”,龙脸呈圆形猫脸状,憨态可掬。永乐、宣德时期,龙纹一改前朝之式,龙首变大,长睫毛,披发或竖发,呈怒发冲冠之势,张嘴上唇鼻凸起翻卷似象鼻,闭嘴如猪嘴。宣德左右,龙须变长,竖直向上。龙体和四肢粗壮,鹰爪,锋利刚劲,龙趾前后相连成一圆圈,俗称风车掌。此时的龙纹,无论造型立意或构图描画都极显威猛之姿,透露尊贵之气,恰似一个年轻王朝意欲开疆拓土的勃勃野心,明代龙纹自此确立了自身风格。

  至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龙纹又有所变化。“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政策由向外开拓逐渐转向内敛守成,这个时期瓷器龙纹的矫健、威猛气势渐消,变得精巧清秀、温润亲和。龙身修长,头长眼圆,如意状上唇,短须,鬃毛上飘,整体平整而缺少变化。

  明晚期嘉靖后,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败。龙的形象随之变得呆板,纤瘦无力,呈张牙舞爪之姿。嘉靖年开始出现正面龙。崇祯时,龙纹形态更趋保守僵硬,龙脸明显瘦尖,蓬头散发,龙须下飘,爪似蟹爪,不再锋利,呈老态龙钟之势,失去了象征皇权的威严之感,直至明朝走向终结。纵观有明一朝,早期龙纹绘工精细,后期画工逐渐简化。

  明清两朝是瓷器龙纹发展的全盛时期。进入清代,珐琅彩、粉彩等工艺的运用使得龙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清朝的龙纹又有何特色?早中晚期是否各有不同?快来同博一层临展厅“龙壁之城话龙年——大同龙年生肖展”中寻找答案吧。

 
     标题导航
~~~
~~~——访剧作家、京剧《文明太后》编剧景彦斌
~~~
~~~李生明
~~~大同市博物馆 张晶晶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旅
   第07版:特稿
   第08版:云冈副刊
龙年新春征联活动评选结果揭晓
丹青难写是精神
灵丘县举办传统年画展
删繁就简看北魏
元明瓷器上的龙纹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