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文化遗产赋彩美好生活

——我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走笔
大同砖雕传承人盛向东在制作文创产品。 赵永宏 摄
云冈研究院文物修复师正在修复壁画。 赵永宏 摄
讲好木兰故事,塑造文创品牌。 赵永宏 摄

  本报记者  赵永宏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元素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新篇章。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文博行业活动主题是“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围绕活动主题,我市推出众多活动,通过展览、展演展示和讲座等形式,向市民游客展示大同近年来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成果,普及相关知识,不断提升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用文化遗产讲好“大同故事”。

  共赴非遗之约

  日前,“传承千年文化瑰宝”大同非遗展在大同市美术馆6号展厅开展,50多个非遗项目200件非遗精品,让市民、游客充分感受古都大同非遗魅力。

  展览中,300多个品种的大同铜器,以光泽明亮的外形、富丽堂皇的色彩、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和独特的地方艺术特色,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表”,一个个文字仿佛诉说着作为北魏故都的大同那一段走向民族交融的灿烂历史。

  本次展览由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大同市美术馆、大同市文化馆、大同市非遗保护协会承办,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展示的作品既有盘扣结艺、绳艺、柳编、金属丝编织,也有剪纸、木雕、皮雕、砖雕,还有泥塑、面塑、绢人及蝶式画、葫芦烫画、麦秸画等,作品极具个性,特别是非遗传承人用新材料、新技术等创新手段不断延伸创作,令人眼前一亮。展览不仅展现了大同非遗人的匠心和智慧,更展示了大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令人叫绝的非遗技艺。

  市文旅局非遗科科长菅盛毅说,目前,大同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6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8名。这些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已成为大同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

  “云冈康氏绢人”是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邬洁依据传承脉络,设计开发云冈绢人非遗文创产品,现场展示的绢人做工精细,韵味别致。她还多次应市雕塑博物馆之邀,在“不期而遇——博物馆系列公开课”向市民游客深度讲解大同绢人传统工艺融入生活的无限趣味。

  另外,按照省文旅厅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工作部署,活动将持续至7月中旬。我市将陆续举办“荣耀非遗”非遗之夜颁奖晚会和“雅赏非遗”作品展、“图赏非遗”图片展、“乐舞非遗”展演、“乐购非遗”购物节、“乐玩非遗”体验活动。在暑期旅游市场旺季之时,通过一系列非遗活动,让来同游客沉浸式体验大同非遗魅力。

  共享保护成果

  文物赋彩,彰显自信。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冈研究院和市文物部门从文物增强文化自信、文物点亮人文城市、文物助力乡村振兴等不同角度,探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各县区文物部门组织文物惠民活动,向市民普及文物保护基本常识。

  市雕塑博物馆馆长张万军说,6月7日起,“探索历史的深度,体验文化的广度”——大同市雕塑博物馆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端午节主题活动启动。6月8日,“重圆的宝物”体验活动在市雕塑博物馆西厅一层8号展厅举行,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文物修复课程和材料包,尽可能地还原文物修复工作现场,让参与者通过修复不同类型的文物,深入了解文物修复的奥秘,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温度。同日,在市雕塑博物馆二层文化长廊,“传统纸鸢”非遗手工体验让参与者学习制作传统风筝,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制作工艺。

  云冈石窟代表着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宏阔瑰丽的云冈石窟吸收和借鉴印度、中西亚文化,汲取希腊、罗马艺术元素,使其成为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走进云冈石窟第六窟,恰遇工作人员在做日常保养。“每一项都要记清楚、写明白。当天的气候、温度、湿度,病害的类型、规格……”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孙波告诉记者,他正指导学生如何记录洞窟检测的相关数据。“数据就像人的体检报告,哪里出了问题,一看便知。”孙波说,作为一位1500多岁的“高龄老人”,云冈石窟面临不同程度的风化,部分洞窟的整体稳定性也亟待加强,一代代云冈人在保护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取得丰硕成果。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云冈石窟陆续实施了抢险加固、危岩加固及防排水等工程,有效解决了石窟的稳定性问题。近年来,在确保石窟安全的基础上,云冈研究院又开展了一系列预防性保护、精细化维护工程。

  如今,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云冈石窟开展了高精度数字化保护工程,现已完成石窟总量的2/3,数据精度可达到8K、0.03毫米。其中,第13窟的数字化重建与三维信息系统构建项目,攻克了国内大型单体高浮雕石窟寺整体洞窟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难题。此外,云冈石窟还编制完成了4项文物数字化地方行业标准,其中一项成为中部六省文物地方行业标准。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云冈、恋上云冈。他们从过去的几小时匆匆游览,到现在有人甚至可以待上一整天。这让云冈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觉得保护工作责任重大。

  探寻“梁林”秘境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营造学社成员考察云冈石窟,随后在合著的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刊发了《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分析了云冈石窟表现的建筑形式和窟前附属建筑,第一次从建筑学角度研究云冈石刻的历史价值。在善化寺,梁思成一进殿堂就爬梁上柱,然后一边量尺寸一边画草图。如今,这张梁思成爬上普贤阁的照片依然放置在梁思成纪念馆。

  重走“梁林”路,探寻大同古建秘境,成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同旅游经典线路之一。我市不少资深导游表示,传承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前辈筚路蓝缕、以学术报国的学术传统,重新发现大同古代建筑的璀璨和辉煌,解锁蕴含其中的大同文化密码,是他们组织各地游客重走“梁林”路的主旨。围绕这一主旨,整合云冈石窟、善化寺、华严寺、梁思成纪念馆、恒山、悬空寺等景点,让游客深度体验大同历史文化的厚重。

 
     标题导航
~~~——我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走笔
~~~贺英
~~~希冀
~~~寇永菊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文旅
   第08版:公益
文化遗产赋彩美好生活
司令部街8号,梦开始的地方
我诗歌远方的第一站
我的启蒙老师《大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