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始于七年前。那时,写只是娱己,从没想过真要把自己所谓的诗写成什么样子,更或者让它拥有远方。
记得第一次因为写诗上《大同日报》是2020年11月3日。作为大同诗歌研究会的一员,因一次中秋诗会,结识了大同更多的优秀诗人。报纸上报道我们这次诗会的题目我至今还记得——《让我们一起眺望诗和远方》,记者是赵永宏老师,赵老师也是一位作家,也写诗歌,正是他的这篇报道让我看到了远方的光,也是自己以“希冀”的笔名第一次在《大同日报》上出现。
说实话,作为中学教师,四面墙和一群孩子围起我的天地,是诗歌又为我打开一扇窗,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而那时的想象双翅也只停留在十里河畔、五路山上。直到那次相聚,与侯建臣、任勇、王占斌、石囡、于立强、黑牙、喙林儿、子夜、左左、火狼等这些大同市优秀的作家、诗人们面对面交流,更深的接触无形中给了我更大的动力。
之后,由黑牙老师荐稿,我的小诗多次登上《大同日报》,报纸大舞台上也有了我的“一个小脚印”,这豆腐块的方寸之地对我影响是多么大啊,我把它喻作自己诗歌远方的第一站。
2022年,《大同日报》“奋斗者正青春”栏目又为我做了一个专访,2023年年10月,《大同日报》又报道了我和学生参加全国诗歌大赛获奖的消息。今年,我的学生的文章也有幸刊载在日报和晚报。其间,更荣幸的是,我结识了日报社的冯桢、王春艳、郝雨三位老师,他们博学多才、工作敬业、为人谦和,其人其文深深感染感动着我。
看到“我和《大同日报》的故事”征文活动,太想提笔为这份温暖的报纸和背后默默付出温暖的大同日报人道一声感谢了。
写诗七年来,我现在所往的“远方之站”已有多地多刊,但每当我回头,都不会忘记最初的这一站。“大同日报”四个红色大字像温暖火光照着我走远一点,再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