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和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开展。该展分为“营造学社”“求学”“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建筑教育”五个主要单元,有近400件(组)展品,包括由手稿、图纸、草图、测绘稿、打字稿、档案、证书、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构成的珍贵文献原件与高仿复制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历史照片和梁思成亲属提供的照片等。其中,今年5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林徽因补发的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1937年林徽因测绘佛光寺测稿,以及梁思成、林徽因的水彩画等文献也是首次展出。
此次展出让我们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到了真实、立体的梁思成、林徽因,置身场馆,一幅幅照片呈现的仿佛是一场梁思成、林徽因与观众的对话,他们在向观众讲述着一段段中国建筑史。而观众的 “倾听”与“对望”又为这种沉浸式体验增添了无限观展乐趣。重回“梁林”现场,让我们在古建时光中一点点地感受梁思成、林徽因为中国建筑史做出的巨大贡献。美术馆设计风格也很有格调,从顶部射进一束光,照在一个古建模型之上,观众抬头望去,这分明是一束中国古建之光,照亮每一名观众的心田。移步馆内,宽敞明亮的展览布局,心灵澄澈的观展体验,从照片到文献,从手稿到测绘图纸,从影像到录音,每一位观众无不为梁思成、林徽因的古建考察之旅深深感动。专程从北京来到太原观展的杨女士说:“我喜欢这样的展览,从二楼到三楼,一次次地驻足馆内,看着一幅幅照片,一张张手绘草稿,从梁思成、林徽因早年间的求学经历,到回国后对中国古建筑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再到后来的建筑设计与理论创新,每一个阶段都有详细的文献资料和实物展示。我从心底发出由衷的敬佩之情。”
在现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看着眼前熟悉的手迹,不禁流露出怀念与敬仰之情。“很多内容非常真实,能让人走近梁林,更加了解他们的事业,一起热爱古建筑,热爱山西。”于葵说。
在梁思成、林徽因的孙子梁鉴看来,建筑文化遗产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梁思成、林徽因不但是建筑学家,还是艺术史家,“这是一个坐冷板凳的研究,梁林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并做出成绩,希望我们依然能沿着他们的精神继续前进”。
据了解,从2021年起,“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启巡展之路,之后巡展的路径,都是沿着梁思成和林徽因事业的足迹而开展。“栋梁”山西展所展现的部分内容,就是重走“梁林”路中的重要路段。
7月2日,梁思成、林徽因曾孙女梁周洋沿着先辈足迹,走进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和梁思成纪念馆,感受先辈与大同的渊源,领悟大同古建之美。
在华严寺,专业人员向梁周洋讲述了当年梁思成一行调查华严寺建筑的情景,那神态灵动的鸱吻、美轮美奂的平棊和藻井、端庄秀丽的合掌露齿菩萨,以及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的重楼式小木作壁藏及天宫楼阁等,让梁周洋感到了大同华严寺的独特神韵。
梁思成、林徽因曾在《大同古建筑调査报告》中,盛赞善化寺:“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善化寺坐北朝南,琉璃照壁、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在中轴线上渐次展开、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在善化寺,梁周洋感到这里的辽金建筑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一张当年梁思成爬到普贤阁阁楼顶部进行测量的照片,又让梁周洋感怀不已,“先辈对古建的执著探求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梁周洋说。
在云冈石窟,梁周洋了解了石窟开凿历史,从取石痕迹和开凿步骤等方面感悟出古人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可移动文物修复室、壁画文物修复室、数字化保护中心展厅,梁周洋了解了文物修复过程和3D打印原理,并现场体验了沉浸式VR多媒体技术。驻足第39窟前,梁周洋注视着塔柱,时光仿佛在那一刻定格。漫步第20窟大佛前,梁周洋感受到当年曾祖父母梁思成林徽因翻山越岭遇见石窟的艰难险阻。如今,她看到了一束光,照耀着她继续走好古建保护之路。
在梁思成纪念馆,梁周洋参观了馆内展陈的有关梁思成、林徽因的大量文字、图片、书籍。站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塑像前,她注视良久,感怀先辈与大同的渊源。
据悉,梁周洋于2015年加入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前担任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专注于古建筑保护和教育工作。此次来到大同,旨在通过重走“梁林”路,循着先辈足迹,感受先辈心境,继承先辈治学理念和精神。活动以晋祠为起点,经五台山佛光寺,朔州崇福寺、应县木塔等地,第4站来到大同。梁周洋说:“重走‘梁林’路,让我对古建筑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坚定了我从事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决心,也希望能够为这项事业出一份力。”
重回“梁林”现场,回望古建时光。从太原到大同,这是一种致敬先辈并激励自己的行动。对于梁周洋而言,对于每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人而言,回到现场,是对梁思成、林徽因最好的纪念方式。山西古建筑在全国名列前茅,让更多的国际人士都来山西了解古建筑,这也是对重走“梁林”路的一种传承,而大同,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