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彬是上世纪70年代地处大同古城皇城街的大同市煤炭化工局职工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也是这个医院的院长。他个子不高,身躯还有些伛偻,但是和他打过交道的人总能感到他身上充满着力量,洋溢着魅力。他是一个不怕困难,言必行、行必果,勇往直前的开拓者,他是大同市抗生素原料药生产的“开山鼻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物质仍相对匮乏,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敏锐地意识到抗生素原料药市场前景光明。他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实践者,他果断决策,1975年10月带领医院20名医生和员工,奔赴两千多公里之外的福州抗生素厂,学习庆大霉素生产工艺技术。
在福州学习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轰动了福州抗生素厂全厂,被传为佳话,至今大家说起来还津津乐道。学员们离家几个月,在两千多公里外的异乡过春节,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在除夕吃到了大同家乡亲人包的饺子还有扒肉条和肉丸子,那种幸福感此生难忘。要知道上世纪70年代,物流极其不发达,又没有冷冻设备,航空运输资源匮乏,让饺子坐飞机,不知院长是怎么想出来的,费了多少周折,怎样的精准计算,又是怎样的用心,饺子才“飞”到了餐桌上,这是思乡情怀与领导关怀的交融,是友谊彩虹的飞渡,是同志情感的升华。
庆大霉素原料药是抗生素发酵和化学制药提取相结合的大工业化生产,其设备制造和安装难度大、工艺技术复杂且要求高,仅靠一个小小的医院,学员经过半年的学习就要生产抗生素原料药,闻所未闻。这可以说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院长就是院长!他是“公关达人”,解决问题的高手,他“借窝抱鸡下蛋”,在各级领导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调兵遣将,兄弟单位通力合作,联合当时的利群煤矿也就是后来的利群制药厂,利用其企业的仓库和资金,调动企业和职工“由黑变白”的内生动力,全厂总动员、干群齐上阵,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仅用了170天就生产出了庆大霉素产品,堪称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史的奇迹。
在庆大霉素的试生产过程中,张院长全身心投入、昼夜不分,在我的印象里,他很少在办公室,整天盘着腿坐在霉菌室(工艺控制中心)坐镇指挥,催着取样,然后又急着要镜检、化验结果;无论生产上遇到任何问题,他总能想出解决办法,似乎什么困难也难不倒他。
张院长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职工上班人人带饭,企业进入市场竞争之后,产品销售成了企业的“牛鼻子”,以销定产,身为利群制药厂厂长的他首创推出用饭盒装药,人们“买药治病,用饭盒带饭”,何乐而不为!企业药品销售直线上升,供不应求,制药企业纷纷效仿,曾经轰动一时。国家后来取缔了异型包装,但他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文彬任职利群制药厂党总支书记、厂长多年,但大家还是一直称呼他“院长”。在人们心里他是“利群人”的福星,扭转了这个企业和职工的命运,那是一段艰辛奋斗的岁月,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想,人们仍然叫他“院长”,是真心怀念那段在他带领下激情奋斗的岁月吧。
利群制药厂庆大霉素生产获得成功,揭开了大同市抗生素原料药生产的崭新篇章。如今,我市已成为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有克拉维酸钾、6-APA、7-ACA以及年产8000吨全国产量最大的土霉素原料药。
张文彬是大同市抗生素原料药生产的拓荒者,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把利群制药厂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推升到当时与广州白云山制药厂比肩的“南有白云,北有利群”享誉全国的知名企业。他虽然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张文彬,是一个能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人,是“利群人”心里永远的“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