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苑捷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当前正值黄花丰收季,连日来,云州区的17万亩黄花全面进入采摘期,金灿灿的黄花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花民们穿梭在黄绿相间的花海中麻利地采摘,手起手落间,一朵朵小黄花跃入篮中。清晨的霞光、灿烂的黄花、喜悦的花农……绘就了一幅丰收的幸福图景。
我市有着1600多年的黄花种植史,是我国黄花主产区之一。然而,受水地少、采摘劳力不足、晾晒场地不够、前三年没收益、冰雹和病虫害等困扰,大同黄花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始终走不出“小打小闹”的圈子,农民守着“香饽饽”却过着穷日子。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调研时指出,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大同黄花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扩张、产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三产融合发展,深化“政府+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打造“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强化资金保障、奖励扶助、金融保险等支持举措,建设全国黄花产业发展引领区……一系列强有力的“组合拳”,为大同黄花“打”出了一条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短短几年间,小黄花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了“大能量”,农民种植黄花的热情不断高涨,从“不愿种、不敢种”转变为“争着种、抢着种”。如今,全市黄花种植面积已经从2013年时不足3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6万亩,位居全国黄花主产区之首。2023年,全市鲜黄花产量超1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超42亿元。
“自从用上了滴灌,省水省时省人工,过去大水漫灌浇一亩地的水,现在能浇二三亩。关键是这黄花一年比一年长得旺,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云州区西坪镇下榆涧村农民杨泽林激动地说。近年来,云州区坚持黄花种到哪里水利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统筹全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实施低效黄花田提质增效项目,补齐黄花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利用桑干河及册田水库库区水灌溉面积达到2.8万亩,解决1.18万亩黄花地水源短缺灌溉能力不足问题,黄花地保浇率达到96%。标准化种植是保障黄花品质的基础。在黄花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市注重标准制定,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黄花菜种苗生产技术规程》《大同黄花生产技术规程》,积极推广以蓄水保墒、抗旱抗逆、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增施专用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为主的黄花标准化种植技术,着力提高黄花产量和品质。云州区成为国家黄花种植和加工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和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材料(黄花)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如今,我们的黄花深加工产品已经有上百种了,年销售额超2000多万元,今年又和150多家上海连锁超市达成供货协议,黄花产品销路越来越好。”大同花倾城田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旗说。
黄花饼、黄花烧麦、黄花啤酒、黄花黄酒、黄花牛奶、黄花饺子、黄花茶、黄花饮品……依托国家级大同黄花现代农业产业园,我市深化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依托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强化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在黄花精、特、优上“深挖细究”做文章,鼓励黄花加工企业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促进黄花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壮大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培育黄花生产加工经营主体175家,已开发出菜品、饮品、食品、功能产品、化妆品、文创产品六大系列130余种产品。产品先后通过地理标志、绿色、有机、“圳品”等认证,畅销京、津、沪、深等优质市场,同时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
强化品牌建设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大同黄花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大同黄花”作为“大同好粮”的拳头产品进行打造,成立了大同黄花协会和大同黄花产业联盟,以“品牌化、电商化、数字化”为支撑,围绕黄花产业进行多元化布局,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强化市场营销,打造优质品牌。
如今,“大同黄花”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屡获殊荣,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凸显:全国农副产品百强区域公用品牌、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人民优选(乡村振兴)十大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全国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案例、最具影响力蔬菜区域公用品牌、2023中国品牌农业与市场“年度卓越品牌30强”和“区域品牌传播影响力百强”、全国第二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第十届上海国际现代农业品牌产品展览会“影响力品牌奖”,2023年大同市被授予“中国黄花之都”荣誉称号,云州区入选省市特色专业镇。
随着大同黄花的不断“出圈”,这张响当当的名片已叫响全国,享誉海内外,这朵小黄花也真正成为带动农民群众持续增收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致富花”“振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