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嚏……”每天从早上开始就一直打喷嚏、流鼻涕,手里常备卫生纸,眼睛痒总想揉,晚上鼻塞睡不着,严重的还会哮喘反复发作,生活和工作节奏完全被打乱,这就是“过敏人”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过敏性体质的人群暴增,患病人数逐年上升。有机构发布报告认为,全世界有30%~40%的人被过敏困扰,过敏已从一般疾病上升到影响广泛的公共卫生事件。是什么原因让人们饱受过敏之扰?我们能否与“敏”共生?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五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专家邵宏业。
何为过敏
先了解过敏反应的机制
邵宏业介绍,过敏是一类由于身体免疫机制所诱导的反复出现的高敏反应,由于机体吸入、食入、注入或皮肤接触过敏原后,出现在组织、器官,甚至全身性的强烈反应。
他指出,过敏并非一击即中,不是第一次接触过敏原就产生症状,而是需要经历两个阶段:过敏原首次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IgE是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一种,临床意义主要是用于诊断过敏性疾病),这些IgE抗体与体内细胞牢固结合产生“致敏细胞”。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致敏细胞”结合后导致脱颗粒,里面含有的有害物质释放出来,从而刺激神经、腺体、血管以及平滑肌,导致打喷嚏、流涕、支气管痉挛等多种过敏症状出现,这就是过敏反应的机制。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
患上过敏性疾病
目前,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儿童及成人的常见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以及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皮肤过敏,主要累及部位为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
邵宏业说,为什么会患上过敏,这其实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性疾病,那么孩子得过敏特性疾病的概率可高达70%以上;如若父母单方有,孩子也有45%的概率;即使父母双方都没有,孩子依然会有可能患上过敏性疾病。蒿属花粉、动物皮毛、尘螨、空气污染等都是过敏的危险因素。
如何诊断过敏性疾病
先“揪出”过敏原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当出现过敏症状时,想要治疗和管理疾病,第一步是先确定诊断。
据了解,门诊中诊断过敏性疾病包括两步:初步诊断+明确病因。
邵宏业介绍,初步诊断也叫作非特异性诊断,包括医生询问患者病史:是否有家族史,是否有接触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最常见的有螨虫、花粉、霉菌、宠物的皮毛;食物过敏原主要是牛奶、鸡蛋、海鲜、坚果;是否有发作性、反复性、间歇性的症状特点,并针对性地做相关的体格检查及专科检查。其次,通过体内检查或体外检查,如皮肤点刺实验、斑贴试验,或血清学诊断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实验等来明确过敏原,也叫作特异性诊断。
邵宏业表示,只有病史及体检和特异性诊断联合起来才能准确诊断过敏性疾病。他提醒,想要对过敏性疾病长期成功地进行治疗管理,只靠药物是不够的,更多的还需要靠自身的管理,在确诊过敏原后需要规避过敏原。另外,IgE定量检测过敏原也可以帮助预防过敏性疾病,让临床更精细化地管理过敏性疾病。
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
做好精准施治
针对过敏群体用药治疗的困扰,邵宏业提醒广大市民,过敏性疾病高发季节,要注意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花粉症患者要减少外出,注意关窗;出门戴口罩,避免到花粉浓度较高的地区;外出回家后注意洗脸,尤其是清洗鼻腔、眼睛,更换沾到花粉的衣物。对动物排泄物、皮屑、毛发过敏者,最好避免接触过敏原。
治疗方面,花粉症患者可用海盐水清洗鼻腔,有鼻塞、流清涕及打喷嚏症状的患者可使用鼻喷激素、抗组胺药物,用抗过敏的滴眼剂控制过敏性结膜炎导致的眼痒等症状;出现咳嗽或哮喘的患者需加用口服和(或)吸入药物控制症状。症状重、持续时间长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对于持续鼻塞或伴有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疾患的,可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