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解“秘”困扰 摆脱不“便”

——访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便秘科主任杨晨光

  本报记者 杜一博

  便秘,是现代人说不出来的痛,别以为便秘是件“小事”,其实它的危害很大。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结直肠、肛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临床出现排便困难、排便量少、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及相关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便秘可以继发精神心理障碍,以及严重的心理疾病等。

  为提高公众对便秘疾病的认知,摆脱“不便”困扰,重拾健康,本刊特别邀请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便秘科主任杨晨光教授,和大家一起破解便秘困扰,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杨晨光,教授、主任医师,知名便秘肛肠外科专家,全国便秘专科联盟副秘书长,从事便秘临床工作近40年,熟练运用多种微创无痛技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直肠黏膜脱垂和手术治疗复杂性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肛裂等疾病,具有独特疗效。尤其对慢性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等各类型便秘的诊治具有较深造诣。

  杨晨光认为,近年来,由于现代快节奏生活、工作方式及不良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影响,导致患有不同类型和程度的便秘患者群体数量越来越大,大家普遍出于隐私而羞于谈及甚至“隐忍”,更加助推长期便秘继而引发或加重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后果十分严重,包括大家都知道的“外伤”,如肛裂,如果你便秘,每次的排便过程一定是爱恨交加,竭尽全力终于挤了点出来,但是也会因为大便秘结过多,磨破或撑破肛门部位的皮肤,形成肛门裂口。有些人可能知道的“内伤”,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中风。每一次的用力屏气都会让腹压增加,由此造成的上述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逐年增多。此外,代谢产物久置于消化道,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会部分扩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干扰大脑功能,最突出的表现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还有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岁月伤”,如衰老。举个例子:有些女人保养得好,50多岁了长得还像40岁一样,保养不好的,40多岁的人看起来就像50岁一样。换而言之,这是符合生命衰老规律的,随着年龄增大,肠道神经退变的这个趋势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有讳疾忌医的心理,“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专业医生会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摆脱疾病困扰。

  杨晨光提示大家,除了医学上的专业诊断标准,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的排便情况初步进行判断是否被便秘纠缠:如果在生活中完全可以轻松排便,排便过程中不用过分使劲儿,速战速决不费时,说明“排便能力”很正常;如果在产生便意之后,就算不能马上去如厕,也可以憋几分钟,这证明肠道功能正常;如果已经养成了每日定时排便的好习惯,这样的你一般不存在便秘问题。但是,如果与上述这几种情况正相反,排便困难、排便费力、排便费时,每周排便的次数明显少于3次,那证明您的确存在“便秘”的问题。

  针对许多人提出:“排便这样一个与生俱来的能力,为什么好端端的,就不会了呢?”这样的问题,杨晨光解释道,便秘大致可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两大类。功能性便秘多由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心理因素等引起,而器质性便秘则可能由肠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身体疾病导致。绝大多数的便秘均属于功能性问题。有些人是因为肠道蠕动减慢,从而粪便的推进速度就会变慢,那排便次数自然就会出现减少,粪便也会变得比较干硬;有些人是直肠敏感性低,并不能及时发出排便信号,有时还总会出现没排干净的感觉。

  杨晨光特别强调,出现便秘不要恐慌,更不必害怕,及时就医,查明病因,积极治疗,标本兼治,可以很好地缓解症状,重拾健康。首先,必要的肠镜检查可以对肠道的器质性病变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鉴别,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从根源上解除便秘。如果肠镜检查正常,没有病变,这是一件好事,说明肠道没有器质性疾病。这时,医生一般会采用促进排泄和肠道传输功能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药物治疗便秘效果不明显,就需要进一步考虑进行手术来治疗了,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中药调理、精神心理疏导以及针灸康复理疗治疗等综合治疗。

  对于预防便秘的发生,一定要从生活方式和习惯上做出改变,杨晨光为大家支招:

  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饮食中应包括大量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素,能够帮助保持肠道健康,促进肠道蠕动,从而预防便秘。保持充足水分:每天至少喝8杯水。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软化大便,使其更容易通过肠道。

  生活习惯改善  定期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或骑自行车,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尽量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排便,这有助于训练肠道的规律性,使其形成习惯性的排便反射。避免长时间坐着或不活动:长时间坐着会减缓肠道蠕动,定时起身活动可以刺激肠道活动。

  心理健康管理  学会管理和减轻压力:压力和焦虑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因此,要学会通过冥想、深呼吸和休息等方式来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这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教育
   第07版:健康
   第08版:公益
解“秘”困扰 摆脱不“便”
天气转凉 注意预防心血管疾病
口腔常见疾病的预防
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患焦虑症
孕期水肿别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