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涛赋魂
曲曲折折
寻寻觅觅
一条河流到朔州
好像得到什么
懂得了什么
恢河元子河,虽肤色不同(1)
但它们是两条有宿命的河
它们背井离乡
命定在朔州马邑村南相会
然后携手前行
一千五百年前
在塞外一片萧瑟中
郦道元看到了壮观的风景
激动的文字随着泉水喷涌
洪源七轮(2)
拔地而起
这就是桑干河主流的气势
一条河自此有了青春的活力
七十二村水磨昼夜不停(3)
磨出农家门前,一个个流水欢歌的日子
洪涛山,连绵的山峰
像奔腾的波涛
赋予桑干河奔腾的性格
让一条河有了魂
——桑干河在朔州怀仁市河头乡
毅然转弯东去
浩浩荡荡
定是心中有了奔腾的目标
曲曲折折
寻寻觅觅
一条河在朔州找到了魂
注释:(1)恢河水浑,元子河水清,一浑一清,泾渭分明。
(2)“洪源七轮”,语出郦道元《水经注》,“洪源七轮”即今朔州神头诸泉。
(3)由于神头泉水流量大,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以前朔州桑干河沿岸的村庄利用水力带动石磨碾米,现在神头镇仍有水磨头、新磨头、南磨头等村名。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合作,在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村桑干河南岸,对吉家庄遗址进行发掘,出土有灰坑、窑、墓葬等遗存,以及石刀、石斧、石镞、骨锥、鱼钩、彩陶等器物。吉家庄遗址属于仰韶到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墓葬主人为女性,早夭,依据墓主头盖骨画出的复原图像看,她生前颧骨微凸,目光深幽,考古人员称她为“五千岁吉家小姑母”。
五千岁吉家小姑母
一块碎碗片
在桑干河南岸褐色的土地上闪闪发光
一群人,在这旷野光的隧道里
折腾了五十多年,他们小心翼翼地发掘
要找到另一群人
在一个早晨
一位小姑娘,带着远古的风尘
穿越五千年,来到芳草茵茵的桑干河畔
她颧骨微凸,目光深幽
颈上石头蚌壳串成的项链
发出阵阵青春的声响
但激越中似有沉闷
似在声声叩问:
小姑母为何早早夭折
是病死,还是其他?
炊烟散尽
一群人,刚刚离去
石刀石斧石镞石纺轮鱼钩
各得其位,安静地等待着
仿佛一声吆喝,它们就各司其职
一个聚居的村落
又有了生机
五千岁吉家小姑母
领着一群人,在时光的隧道跋涉
他们在桑干河边
看到了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
一个人与一座桥
惊蛰过后
我跟着清朝的一朵雪花
来到云州区堡村西北的桑干河铁索桥
雪花指给我看
北岸火山岩裸露的悬崖
像一头老牛卧在那里
桥上八根铁索
俨然是老牛怜悯过河的人
临死前献出的筋骨
蓦然,南岸走来一位青年
河风猛烈,桥身晃荡
他躬着腰,咬紧长辫
迈着山汉的步子
小心翼翼地走着
雪花告诉我,他叫李殿林(1)
要到太原晋阳书院读书去
寒来暑往,数年苦读
桑干河两岸的山榆
绿了又黄,黄了又绿
一年春天,他告别铁索桥
心里装着清澈的桑干波涛
走进京城
走进清朝的官场
在朝廷做官
他常思家乡铁索桥北岸的老牛
——做人要像牛一样淳朴
常想家乡铁索桥下清澈的桑干波涛
——做官要像波涛一样清澈
为了社稷,他不舍昼夜地劳碌
一日弹劾数官
被称为一代廉吏
1912年春天
暮色苍茫中,桑干河铁索桥等来一位老人
河风吹着他银白的胡须
他颤抖着走到南岸
回首北望,老牛犹在
铁索仍惊心
他不敢想朝廷(2)
几年后,铁索桥多了几根铁索
桥北竖起一座黑色的石碑
李殿林把他仅有的积蓄
最美的诗歌绝唱(3)
献给了家乡的一座桥
注释:(1)李殿林(1842—1916),清末大臣,今云州区大王村人。曾任协办大学士、典礼院掌院学士、邮传部尚书、吏部尚书、清宣统皇帝经筵侍讲官。
(2)辛亥革命后,李殿林谢职回乡,在他回乡几天后,1912年2月12日,清朝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
(3)李殿林回乡后,个人出资重修铁索桥,桥修好后,他亲自撰写碑文,碑文为一首七言律诗。